![](https://img.haomeiwen.com/i2011979/34490ea0241d1d9f.jpg)
时光踏的快,转眼,一年的日子见了底。想起一些年初的计划,有一些竟是完成了,还有一些在人生的无常里变得不那么重要。但最令人感动的是一些生命里的惊喜。不曾预知,却是自然生长,冥冥之中。好比秋风打下的果子,早高峰时候忽然空出的位置,那个更优秀完美的你遇见的同样出色的爱人。当你开始回忆青春,多半是在吐槽当下的生活,当你开始回想童年,也许你已经对未来的生活又了清晰的认识,会买什么样的房子,怎样装修房子,与怎样的人结婚,你好像提前知道了一样。其实人生的际遇大多与童年的记忆分不开,彼时的生长环境,性格养成,思维方式的建立,才是真正的“起跑线”。
如果进行一些自我剖析,就会想起自己的童年,那一块掉在泥泞里的糖,镇子上最爱吃的小馄饨,一个杂货店的老爷爷,没有ipad没有手机的时代那些怎么也玩不腻的娱乐方式... ...童年的样子仿佛是新领的教科书,包上了书皮,虽然歪歪扭扭却很认真的写上名字,仿佛是人生最重要的时刻,容不得一丝马虎。等到后来我们遇到真正意义上“人生最重要的时刻”,也许会少了几分当时的欣喜与激动。
所以电影里总爱埋一些伏笔,关于童年,关于“开始”,也许不长的几分钟,但总关乎结尾。也有一些,是以“童年”为全部内容,可是以孩子的主线拍出给成人看的电影,他们的用意是什么呢?让我们看看最初的自己?还是仅仅是想以更简单柔和的方式来表达悲伤的情绪?或许一开始的时候,那些所谓“悲伤“在我们看来并不是悲伤,那只是一件需要去努力去争取的事情啊。可是为什么年纪长了,非但没有变得更好,反而情绪进入了某个极端,生活也是日复一日的样子?又是否,那些现实世界里的“孩子”真的能够唤醒一些成年人已经消失的东西,是否一些对他们愿望的满足,也是我们保持本真的方式?
我想电影《小鞋子》或多或少地给了答案。
“你已不是小孩子了。”
“你已经九岁了。”
在穷困的家庭里,原本哥哥和妹妹都可以有鞋子穿,可是有一次哥哥把妹妹的鞋子弄丢了,他急得哭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可是他又不是小孩子了,他不能任性地告诉爸妈让他们去解决,他也无法让妹妹整天光着脚出去。
“我没告诉妈妈。”
“我知道你不会的。”
幸好他们上学的时间错开,于是他们可以分享同一双球鞋。在家附近的某个巷口,哥哥每天站在那里等待,妹妹也奔跑着回来,她急着和哥哥换上鞋子,好让他上学去。
巧合的是,妹妹在学校看见了自己丢掉的鞋子,她也许想过要回来,可是看到那女孩的生活环境,那个残疾的男人,她还是善良的什么也没有说。所以,哥哥和妹妹依然是每天奔跑着在巷子里。
“我会为你赢得季军,一定会的。”
在贫穷的家庭里,手足间的情谊似乎更加深切,哥哥会为妹妹做很多事,他把得到的铅笔送给妹妹,他也护着妹妹想要一起去把鞋子要回来。忽然有一天,学校举行长跑比赛,获得季军的孩子可以得到一双球鞋。哥哥高兴坏了,在家的庭院里,偌大的水池旁,他把这个消息告诉妹妹,两个孩子都开心的像水里的游鱼,自由欢快。
小男孩拼命奔跑,他站在冠军的位置,却委屈地哭了。
看起来导演似乎没有给出详细的结局,但父亲的自行车后面,那藏在蔬菜和布料之间男鞋和女鞋给了整个故事一个最好的交代。如果说电影《教父》的开头处理的很妙,那么《小鞋子》的结尾也足以令人称赞。是否好的电影都是这样,如同在恰到好处的氛围里,一个亲近的人坐在那你的身边给你说一个故事,他讲的出神入化,跌宕起伏,就算是到了结局你还要忍不住去回想其中的细节,悲伤欢喜的情绪。你甚至要去和别的人分享,一个人,两个人,一群人,一次,两次,一年,两年,十年,几十年,都在说这个故事。
电影又名《天堂的孩子》,是献给成年人的童话。不煽情,不造作,即使在旧球鞋被水冲走这样悲情的时刻,也是欢情的音乐,是周围人的帮助,是最后的破泣为笑。同样精彩的细节是哥哥在奔跑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台词,只有孩童的喘息,别人的“小动作”,以及哥哥倔强的表情。
也许一颗善良勇敢的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堂吧!
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却感动了穿着耐克,阿迪,早已成年的我们,是否在那些奋力奔跑的瞬间,在鼓起勇气的时刻,在不得不承担的决定里也有我们曾经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