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心理学·归属》这一章,从一个悲剧故事开始。
主人公菲比,因为从其他地方来到一所新学校,同学们排挤她,说她是外来者,笑话她,骂她,最后菲比选择自杀。
被排斥,让她感到非常痛苦。
她宁愿去死,也不愿意继续过一种没有归属感、不被接受的生活。
为什么排斥如此具有杀伤力?为什么我们如此在乎别人的看法?
问题的答案在于,人类具有基本的归属需求,即形成并维持持久、积极的人际关系的普遍驱力。
每个人都需要被别人接受,即使那些喜欢孤独和自称隐士的人也会与朋友或家人保持联系。
陶渊明就一直被我们所误解,以为他是一个生活在桃花源里的隐士,但实际上他“结庐在人境”,不是隐居,而是“结庐”。
他是在寻找一安身之所,不是那种远离人世的高人姿态,而是在“人境”,在“南村”做一个普普通通泯然众人的人,有“邻曲时时来”“而无车马喧”。
电影荒岛余生,也有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说明归属需求对行为的影响。
在影片中主人公查克被困在一座无人的荒岛上,最终他与他称之为威尔森的排球,建立了友谊。
通过创造威尔森这一假想的朋友,查克能够在完全与世隔绝时满足归属需求。
虽然把排球当作朋友和排球说心里话,这一想法可能看起来很荒谬,但是编剧却说这一故事情节的的确是基于荒岛幸存者的个人叙述。
正如前面菲比的例子所表明的那样,归属已被证明是精神健康和幸福所必须的。
那么我们怎样提高自己的归属感,让别人更喜欢自己,让自己更加幸福呢?这里有七大策略:
与人一致
人们更喜欢像自己的人,同学、同事、同乡等,如果你遇到这些人,大家就会感觉关系更加亲密。
人们与你越相似,你就越喜欢他们。
许多婚介服务所,根据兴趣与个性的相似性来配对对象的原因就在于此。
能力超群
人们喜欢英雄,无论是体力、智力还是品格能力强,就意味着你有更多的机会,也有更多的追随者。
我们说的“个人品牌”本质就是社会性炫耀能力与品格。
慷慨助人
慷慨意味着你愿意与大家分享,我们都喜欢向他人伸出援手。经常帮助别人的人,其社会地位和工作效率都会高于那么那些不那么慷慨的人。
如果想让你的同事、朋友更喜欢你,就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吧。你可能会发现你付出什么就能得到什么。
这其中,强者意味着慷慨,如果是弱者,你的慷慨或许会被认为是怂。
加入社群
就像人们很容易与陌生人和一面之交的人快速建立关系一样,人们也很容易与群体建立关系。
如果你加入了一个群体中,因为要参与游戏,所以这个群体不得不分为两个小组,这时候你可能会有感觉,我们组内的人大家都非常亲和友善,可是和我们相对立的另外一个组,怎么感觉个个都面目狰狞?
这一模式就被称为内群偏爱,人们对群体内的人表现出偏爱,对群体外的人敌对或抱有偏见。
上网联机
过去人们相互沟通是通过面对面、电话或者书信,现在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社交沟通的格局。有些人就会认为,那上网会不会让人更容易产生孤立感?
研究表明,担心是多余的。网络空间,为人类满足归属感这一古老需求提供了一种现代工具,人们很可能通过线上建立更加密切、有意义的联系。
从网上开始的关系实际上可能比传统的关系更好。
社交零食
就像我们吃零食填补饥饿的肚子一样,在社交方面我们也会吃零食,以填补我们未得到满足的归属需求。
我们可能会触摸与朋友一起旅行的纪念品,重读微信聊天记录,看看老照片,孩子的成长记录册,在钱包或者是办公桌上放亲人的照片……
这种“零食”能帮我们暂时满足归属需求,即使对方不在我们身边,这些符号也能满足我们的归属需求。
养个宠物
你可能已经知道养宠物对身体有好处,例如养狗的人,每天比不养狗的人都运动30分钟,其实,养宠物对情绪和心理也有好处。
最近一项实验研究发现,只是想想你的宠物就足以让你摆脱社会排斥的负面影响。
因此当你感到悲伤或受到排斥时,让宠物陪伴你。
我们人生大部分时间都有可能在与他人互动,无论是面对面的在线联系,还是阅读关于他人的书籍或在电视上观看他人,人生就是持续不断的社会体验,大多数人都希望被他人接受。
这也是我们教练技术中所信奉的:每个人都是ok的。因为人都具有归属需求。
这里是袋鼠亲亲读写营,让我们一起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用爱陪伴,用心阅读,善思会写更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