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朋友辗转推荐,一位三年级孩子的妈妈联系到我,说孩子内向,有点自闭,想让孩子做心理咨询,同时也打听了我们的咨询价格。由于信息了解不多,我约这位妈妈先把孩子带过来,了解具体情况后再说。
下午孩子放学后,这位妈妈带着孩子走进了三人行心理咨询中心。孩子在工作室里来回的走动,好奇的目光观察工作室里的东西,不时的回头看看妈妈,嘴巴里小声嘀咕着:来这里干嘛,回去吧。妈妈带着一丝焦虑,坐下来与我交谈,看到妈妈的眼圈周围发红,便问她是怎么了?这位妈妈说是过敏了,因为这几天心情不好,今天又严重了,还挂水了。
接下来我们坐下来进行第一次会谈,当妈妈与我说话的时候,孩子警觉的目光看过来,立马走到妈妈的身后,妈妈说,我没有说你,我与老师谈事情的。孩子就黏在妈妈身边,妈妈说你去玩一会儿,我们要谈话呢。这时候我就好奇的问了孩子几个生活中的问题,比如说做作业是一个人做的吗?孩子回答是妈妈陪的。喜欢妈妈陪吗?孩子说喜欢。妈妈会讲大道理吗?他说会,烦死了。说话期间眼睛还不停地看着妈妈,这时候我问了一句,妈妈不开心的时候,你敢高兴吗?孩子说,不敢。一边说一边瞄着妈妈的脸。查老师为了方便我们交谈,把孩子带到对面的房间里去玩。这时候妈妈叙述了孩子的成长经历:2岁之前都是外婆带大的,2岁之后因为要上幼儿园,妈妈把孩子接到身边。孩子特别喜欢外婆,分开后有一天哭了一整夜,从那以后孩子就开始不乖了,不听话了,她有时候烦得受不了,就会打孩子,这两年基本上不打了。我问妈妈,孩子有哪些行为让她觉得困惑?她说孩子多动,测过智商,比较低。与同学经常发生冲突,不是抓抓女生辫子,就去打人家一下。上课的时候还会经常走出教室。
说到这儿,这位妈妈说,这孩子是不是自闭症啊?曾经做过两年的感统训练,后来也不做了。妈妈说,看到他不愿意与同学玩,依赖性特别群,反正我当他是自闭症孩子看的。(这里我想说,首先妈妈认为孩子有问题,给孩子贴上负性标签,这样的信念会传递给孩子,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有问题的。)妈妈说:我想给孩子做咨询,想改变孩子内向,与人交往的能力。
随后工作室又来了一位咨询师,与孩子打个招呼,也带着好奇心向孩子提问,问了几个简单的问题,比如说,你几岁了?上几年级了?你喜欢吃什么菜啊?你喜欢与同学玩吗?孩子都回答不知道。妈妈会忍不住帮孩子回答,孩子眼睛还是不停地瞄着妈妈。妈妈解释说,他是故意的,他都知道。后来孩子说平时在家里妈妈做菜,挺好吃的,把他照顾得好好的,如果与妈妈的习惯不一样,就会被批评,会被说不听话。
平时我们会发现,有些孩子自信、有勇气、渴望合作、解决问题、自尊他尊…这些品质从哪里来的?是天生的还是后天习得的?当孩子出现问题,我们是不是要反思一下,平时的教养方式与想要的品质方向一致吗?
这位妈妈来的目的是想给孩子做咨询,想改变孩子的问题。透过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互动,我们会深入的看见问题背后的真相。10岁左右的孩子,他们感知力很强,可是他们的解释能力很弱。如果通过语言咨询来改变孩子的问题,效果会很慢。这个时期的孩子可以通过一些游戏力、沙盘治疗来帮助孩子疏导。如果光改变孩子,家长不改变,妈妈依然还是在孩子头顶上盘旋,剥夺孩子每一次自我成长的能力,就很难从根本上发生变化,回到家庭中依然是旧有的状态。
孩子的问题,是家庭动力系统的显现。如果要解决根本问题,需要家庭成员都参与进来。目前来说,这位妈妈想改变的动力比较强,据妈妈说,爸爸在家庭教育中是缺位的。那么只能先从妈妈改变开始。我们通过评估,感觉妈妈对做心理咨询的认识与信心不足,那么做咨询不是最好的选择。
我们给妈妈三个建议
1、建议妈妈先理顺方向,从学习结构化系统教育开始做起。任何改变都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个量的积累。我们推荐妈妈先来参加工作室的家长成长沙龙,沙龙里有一个经典环节,就是家长帮助家长。透过家长们亲身经历,以头脑风暴的方式,让求助的家长选择目前可以做到的方式先做起来。下一周进行回馈。这样一个循环学习的过程。
2、建议这位妈妈平时少说话,不要急于帮助孩子,孩子做事情的时候,妈妈要有个等待的过程,不要急于想把事情完成,按照孩子的节奏慢慢来。
3、回家就可以操作的,就是邀请孩子做家务。妈妈观察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鼓励跟上,让孩子从做家务中培养孩子我能行,我有用,合作共赢的能力。
谈话结束之后,我们发现这位妈妈眼睛下部发红的皮肤逐渐变小了,褪去了很多。这位妈妈说,听你们说完我的心情放松了,焦虑也减少了。不停地感谢我们,也表示要坚持学习,从自我改变做起。我们也相信,只要妈妈坚持来学习,一年以后一定会有变化的。
妈妈,你代替了我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