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理念:
教育做减法,能力做加法
学时做减法,成绩做加法
把握快与慢,加与减
教育常识:
一、家长比孩子更需要学习
二、好的教育,都有边界感(人生各阶段都是无法超越的)
三、孩子才是学习的第一责任人(要自己为自己负责)
四、功利心可以有,但要适度
五、逆袭不是天上掉馅饼,需要:积累、弹性的状态、良好的方法和积极的心态。
六、热爱是最大的内驱力
七、教育不等于管教
八、想象力不是培养出来的,需要从小保护
关于课外班的选择:1. 是否满足孩子的需求。 2. 是否与孩子商量过。选择的时候要择优。
关于阅读:读得快,读得懂,读得透
给孩子充足的时间,打破科目学习间的壁垒,关注时事与现实生活,了解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培养语感,放开读书限制,培养兴趣。
平时家长要引导但不强制,家长要举一反三引申出去(要求家长自己要有正确的积累),帮助孩子认识写作规律(如何写作)
关于古文:
要建立自己的回忆存折,读背古文宜早不宜迟,抓住记忆力最好的时间(12-24岁)。
要读出声来,感受韵律,反复读对抗遗忘,不用完全弄懂,半懂不懂是个好状态。
同时做好拓展阅读。
推荐书:
《俗世奇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唐宋传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上一本的更深难度)
《古今奇观》人民文学出版社
《图说中国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汉字王国》三联
读本:
《青春读书课》严凌君
《这才是我想要的语文书》叶开
《新语文读本》钱理群
《咬文嚼字》
家庭教育中的细节:
1. 要注重睡眠,不要一味学习、刷题,学习要有积极性、有效率,注重习惯的养成。考了90多分还在追求更高分数其实是一种不好的心理。
2. 把时间节省下来可以:读书、开拓视野、发展兴趣、运动。(不要加题,会让孩子变磨蹭,让孩子自己预估完成时间,做计划安排)
3. 培养规则意识时,家长自己的参照物。
4. 质疑是好的,但要有度,不能为了质疑而去质疑。
5. 要合理使用寒暑假。
6. 学习要树立长远目标,要日积月累。
试问自己,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教育的目标到底是什么?短期内的奖状、荣誉真的有用吗?
固定靶还是移动靶?
7. 要让孩子有理想,不要包办,让孩子自主。过程中家长需要有耐心,同时注意保护孩子的心灵,不要一味否定他。
一些感想:
于老师真是个难得一见的好老师,作为一线老师能这样遵守自己的原则,太不容易了。在一个学生的学业生涯中,能遇到一个好老师真的很难。也正因为这样,于老师的这本书有一定的高度,理论很棒,对于家长、老师来说要做到太难了。现今我们的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家长、老师都很难坚持这样的原则,大家都是蝼蚁,只要一改革,改变的就是蝼蚁的一生。
还有一些疑问,做题真的不必要吗?书中于老师提到坚持不布置硬性作业,这样真的行得通吗?至少我遇到的孩子都不行,没有硬性作业他们不要太开心,直接把学习抛之脑后。要求80多分就够了,真的可以吗?平日里的积累和荣誉,能帮助孩子得到更好的下阶段的学习资源,能更上一层楼,起点一样的孩子可能就因为这样差很多了。到最后,学生还是要通过高考这个选拔机制,依旧是分数为王道,这未来差的就不是一星半点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