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全世界最优雅的工作,咖啡师绝对是其中之一。
而咖啡师之路,是从萃取一杯 espresso 开始的。
1 . 一杯 espresso 的时间
一杯好喝的 espresso,其实是太多“刚刚好”的结果。
一次烘焙,或二次烘焙,咖啡豆的爆裂刚刚好;空气的湿度和温度刚刚好;咖啡豆被粉碎的不会太粗,也不会过细,刚刚好;15g 的咖啡粉,填充不会太稀松,也不会太过紧实,刚刚好;Porta fliter 手柄的温度犹存,刚刚好;水温 93°C, 刚刚好;9Bar 的压力刚刚好;23 秒,萃取出 30ml 的咖啡,刚刚好。
没有太酸,没有太苦。舌尖有杯底那头十秒的浓度留下的点点若有似无的酸;舌根有时间经过后,咖啡与空气接触慢慢沉淀下来的苦。
如果咖啡豆品种是优良的,如果咖啡师手法是娴熟的,如果一切都是刚刚好的,在体味到苦之前,还有一丝的甜,一丝的咸从舌侧流过。
而这如此丰富的一切,就发生在一杯 espresso 的举杯和落杯之间。
P.S:
咖啡作为一种文化,也是有品尝礼仪的哟~
espresso 的品尝礼仪就是不管你分几口喝完这一杯,
举杯与落杯,一杯一回。
2 . 世界上没有两杯完全相同的 espresso
就像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
在同样的条件,同样的操作过程中,不同的咖啡师总会做出不同味道的 espresso 。你不能用某一种统一的标准来规定 espresso 是该多一些酸味,还是该少一些苦味。或者说浓一些的总是好的,或淡一点的感觉不那么专业。因为咖啡是一种味觉的享受,而每一个人的喜好又是那样的不同。
好的咖啡师,大概就是:
如果你喜欢稍微酸味多一些的,那我就缩短一点萃取的时间;如果你喜欢稍微苦味多一些的,那我就延长那么一点点萃取的时间;如果你想要浓一点点,我就减少 2bar 的压力;如果你想要淡一点点,我就增加 2bar 的压力。
如果你说,这一杯喝起来还是有些苦。
好的,那我就再为你来重新做一杯吧~
P.S:
以前喝咖啡总会觉得太苦了就是咖啡太浓了,
上了咖啡师课程才知道,
咖啡的浓淡是一回事,
酸苦是另一回事。
3.世界上最好喝的咖啡
全球以咖啡闻名的地方有那么几个:埃塞俄比亚,也门,印度尼西亚,牙买加,巴西...
以好喝闻名的咖啡品种也有那么几个:蓝山,摩卡,科纳,阿拉比加,哥伦比亚...
尤其是牙买加的蓝山,一直被视为是名品中的名品。
可是啊,没有哪一种咖啡以品种就可以冠以“优质”的皇冠。
高规格的蓝山哪怕分出了一二三号,口感却并没有差别;顶级的哥伦比亚也可以甩一般的科纳好几条街。
当然,这不过是很孩子气的笑谈。追求“最好喝”这件事情,就像追求美好一样无可厚非。但是,据咖啡学院的老师讲,能让人品尝一口就感到惊艳的咖啡,事实上其口感不过是比一般咖啡好了那么 0.1~0.2 度。
然而,价格却往往天壤之别。
揭露这个事情的原因,有点像揭露一场魔术,大概会让人觉得既无趣,又不讨喜。
嗯...
可事实上真的不过是物依稀为贵而已。
P.S:
不得不提的还有咖啡中的“爱马仕”---猫屎咖啡
在印度尼西亚有一种被称为是 Kopi Luwak(麝香猫)的可怜的小家伙,因为嗅觉灵敏,专爱挑最好的咖啡果吃。
可咖啡果的内核太过坚硬,难以消化。所以就在 Luwak 的内脏间发酵一番,随即就排出了体外。
而恰恰就是这么一遭的“游历”,咖啡果核中的咖啡豆有了微妙的变化...
Luwak 是一种野生猫科动物,喜欢在山林自由跳跃。
但随着这些咖啡豆的热卖,他们成了被束缚在饲养场,以咖啡果为主饲料,人工喂养的动物。
虽然人工喂养的 Luwak,拉出的猫屎咖啡还是猫屎咖啡。
然而,不同的是,这些猫屎咖啡已经早已不再是经过 Luwak 的挑选,不再是在 Luwak 体内随着它自由欢乐跳跃,然后发生变化的猫屎咖啡了。
为了那优于一般咖啡 0.1 度的好口感,为了满足猎奇心理,甚至为了“依稀为贵”,原本天性自由的小家伙成了庄园里生产咖啡的工具。
如果可以,哪怕只能说服身边朋友一二,我们还是想呼吁更多的人停止购买。
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如果有人说,
“那印尼的那些以销售猫屎咖啡为生的农场工人要怎么生活呢?”
对此,我们只能回答:
人类还可以有很多其他的选择,可是 Kopi Luwak 它们没有.
- 咖啡师养成日记 -
2017 年 6 月
文字编辑: Ann
(图片均来源自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