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作者: 饼干贝贝 | 来源:发表于2019-06-23 15:34 被阅读0次

            《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李白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象,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佳作。

            “蜀道难”这个乐府古题,属于相和歌辞,是个公共的主题,南北朝时阴铿有作:

            王尊奉汉朝,灵关不惮遥。高岷长有雪,阴栈屡经烧。轮摧九折路,骑阻七星桥。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

            同是形容蜀道艰险,也成为功名难的隐喻。唐朝张文琮的同题诗作,也无非是积石云端,深谷绝岭,栈道危峦,主题为“斯路难”,也就是自然环境之艰难。他们诗作中,“难”就是道路之难,自然条件和人作对之“难”,价值是负面的,没有难到变成心灵的享受,而李白用尽浑身解数将“蜀道之难”美化起来,激起了他的热情和想象。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为了把握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理解本文夸张想象手法的运用,我们在一般的语文教学中,需要梳理行文脉络。在讲述时一般分为三大部分,即开辟之难(高)、渡越之难(险)、治理之难(战祸惨烈)。

            开辟之难,先从“蚕丛及鱼凫”两位蜀地君主开国渺远的历史说起,并夸张的利用四万八千岁来讲述秦蜀自古不通人烟,并用“西当太白有鸟道”来衬托人是无法逾越蜀道的艰难。并冠以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极言开辟蜀道的艰难,赞扬了开山的勇力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同时赋予了蜀道神秘色彩。这一征服闭塞的壮举,使得天梯石栈钩连了,然而,地崩山摧壮士已死。这就不但美得悠远,而且美得悲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并且唱响了人与自然斗争的绝响。

            渡越之难。六龙回日的神话勇力也颇多无奈,善于飞翔的黄鹤、擅长攀援的猿猱都对此头疼不已愁眉不展,这样的虚写映衬极尽夸张之能事,引出下文人行在蜀道上的诸多艰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神情动作的细节刻画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描写的淋漓尽致。又用了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景物描写来渲染旅愁和空寂苍凉的氛围。悲中有凄,凄中有厉:那满山遍野,上穷碧落,下达深壑,带着雄浑的气势,蕴含着豪迈的声响。

        《蜀道难》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其难能可贵,就在于突破了乐府古题的单纯空间的夸张性铺排,呈现出多维复合的意象系列和情致起伏。在时间上,纵观历史,驱遣神话传说;在空间上,横绝云岭,驱策回川;在意象上,横空出世,天马行空,色彩斑爛,纠结着怪与奇;在情绪上,交织着惊与叹,赞与颂。

            在此基础上,李白引申出一个新的意念,那就是“险”。由抒情铺陈,变成了意象和思绪的总结。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首先是环境的“险”,他用了电影镜头似的描摹为我们展现了蜀道的峰高壁险、飞湍瀑流,全方位多角度的刻画令人拍案叫绝。空间上远近、俯仰结合,有动有静,视听兼备,绘声绘形绘色,一幅山水险恶唯恐避之不及的惊心动魄图跃然纸上。

            其次是社会人事的“险”。从地理位置“险”的赞叹,变成了独立王国潜在的凶险的预言以及可能产生军阀割据的忧虑。

          这就中止了对于蜀道壮、凄的意象的营造,不再是以自然环境的奇、怪、异、险为美,不再是难中难的兴致高昂,心灵的享受,而是作反向的开拓,以社会的血腥(狼豺、猛虎、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之恶为丑,情致转入低沉。这就和前面的“蜀道难”,形成了一种壮美和丑恶、高亢和低回的反衬,在情绪的节奏上,构成了一种张力。

            孙振绍教授认为,这个“蜀道之难”有某种政论的性质,似乎是比较匆忙的,思想倒是鲜明了,但情绪和意象却不如前面饱和而酣畅。“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警惕战乱的发生,是李白袭用晋代张载的,不能完全算是他自己的思想。

            所以第三个“蜀道之难”的旋律又排闼而来,“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给人一种不了了之的感觉。有一种预期失落,可谓强弩之末。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何其芳先生就指出过这样的思想“不高明”。他说,这种抽象的思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诗歌中丰富、生动的形象,诗人正是以这些生动的形象“描绘了雄壮奇异的自然美,并从而创造了庄严瑰丽的艺术美”(新诗话——李白《蜀道难》,《文学知识》,1959年第3期)。当然这样杰作中的软弱诗句可以忽略。那些难得豪迈、壮阔的诗句,那才是诗歌的生命。这是“可以引起我们对祖国河山和祖国的文学艺术的热爱的”。可以“引起并不一定是就诗歌文本本来意旨而言的,这种“热爱”是那个年代某些读者的感受。虽然在文字上,差异不大,但是,在思想方法上,却混淆了作者主体和读者主体的界限。

            和何其芳相反的是,许多学者,努力为这些软弱的诗句寻找重要的社会政治含义。这就产生了好几个说法:一说,杜甫、房琯在西蜀,冒犯了剑南节度使严武,将对他们不利。一说,讽刺唐王朝的另一个节度使章仇兼琼。一说,是为安禄山造反后,唐玄宗逃难到四川而作。这些讲法,都有捕风捉影的性质,考证学者早已指出了其不合理。

          另外一些学者则比较实事求是,如明人胡震亨和明清之际的顾炎武都说过,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正确的方法,还是从文本出发进行分析为上。在文本以外强加任何东西,都是对自己的误导。从理论上来说,不管读者主体多么强势,还是要尊重文本主体。

    (备注:图片来自网络,文字摘录、有感于孙绍振《名作细读》上海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fgiq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