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关于做自己的思考和方法论

关于做自己的思考和方法论

作者: 贝贝嘉糖 | 来源:发表于2018-08-09 04:09 被阅读0次

    最难的是做自己-张辉

    这个世界上,真正在意你的人数可能是0

    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不是做别人,不是做别人喜欢的人,也不是做圣人,而是做自己,开开心心,敞敞亮亮做自己。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你想发一个朋友圈消息,你会问自己,会不会被父母看到,会不会被老板看到,会不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看到。想着想着,你就会放弃发这条朋友圈。这样久而久之,你的朋友圈就空空如也。

    当然,说是空空如也会冤枉你,如果回顾过去半年你的朋友圈消息,还是有一些消息的。仔细一看,全部都是公司的广告、软文。为什么?因为发这些消息老板能看到啊,他们开心的话或许能为自己下半年的升职加薪增加一些砝码。

    每次我看到一些好看的朋友圈消息,都会点赞或者评论,顺带会说一下:「多发啊」。但是总是得到羞涩的回答:「我怕发多了不好」。比如发太多的代购商品,怕一些朋友屏蔽;发太多的自拍照,怕别人说自己得瑟;发太多的晒哇照,怕别人说闲话;发太多的旅行照片,怕别人说自己每天不务正业。

    看看,仅仅是在朋友圈,想做一个100%的自己,也是很难的。在朋友圈都这么难,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就更难了。

    我不知道是不是我们文化使然,我们总喜欢做一个谦谦君子,讨人喜欢。比如从小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大多数是:「乖,有糖吃」,「乖,叔叔阿姨才喜欢」。所以很多小朋友从小就学会了看大人眼色,取悦大人。

    这些人长大之后依然希望自己减少「个性」,这样显得乖,容易取悦周围的人,容易受到好评。这样的生活状态真的是你想要的吗?你隐忍很久之后换得的自我标签,是自己发自真心喜欢的吗?别人喜欢的你,就等于你喜欢的自己吗?

    特别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其实这世界上,真正在意你的人没有几个,确切的说,最在意你自己的,最多只有你一个。大多数父母在意子女是听话的好儿子,好闺女。大多数父母对于自己子女的疑惑产生于子女的青春叛逆期。他们总会说:原来这么听话的孩子,不知道怎么着就不听话了。大多数成人在意配偶是不是一个好妻子、好丈夫或者一个好妈妈、好爸爸。公司的领导则更在意你是不是一个好员工。

    有没有人真正在意「你自己」呢?答案是「零」。除了你自己之外,没有人真正在意你究竟是谁,你究竟喜欢什么,你究竟希望有什么样的成就。他们对你发的朋友圈消息有议论,只是稍稍占用了磕瓜子的时间而已,你以为他们真的在意你?所以,如果连你也不在意你自己,那么这世界上真的没有人在意你自己了。

    在意自己,做自己,并非完全不顾外界感受,任性而为,恣意而行。做自己的真正含义有几层。

    第一层:说出你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我在和很多人交谈,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内心真实感受时,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我的感受正确吗?问题来了,感受就是感受,哪里有什么正确的感受或者错误的感受。比如你觉得热,那么「热」就是你的真实感受。如果屋子里其他五个人都不觉得「热」,难道你的感受就不对了?你就不应该说出口?这样的事情是不胜枚举的。在职场上,大部分人很少表达自己的感受,他们更在意自己的老板或同事听到发言之后的反应。

    第二层: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人生的巨大变化往往发生在30-40岁之间,你以为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会发生激烈的碰撞。你习以为常的工作和生活方式99%无法给你带来想要的理想生活状态。这时候的窘境会逼迫你自己去思考:「我究竟想要什么?」当然,很多人在遭受这样的煎熬时依然会想办法逃脱,因为一旦想到要思考,他宁肯去死。如果你能不轻易的逃避这样的痛苦,以巨大的痛苦为良机,则你有可能走出人生的新境界 —— 因为你会彻底想清楚:「我这一生到底要什么?」知道这一点,是觉醒的标志。没有觉醒,就没有真正的终极自由,包括财务自由和精神自由。

    第三层:思行合一,每日实践自己的思想,不断在实践中迭代升级自己的思想。这是王阳明所提倡的境界,也是达里奥在《原则》所主张的方法论。这是通向终极自由的几乎唯一的道路,除此之外,我几乎想不到另外一条途径。如果把人视为一架智能机器,则上述的思想或者原则是这架机器的操作系统。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完善操作系统的框架和运行规则,不断在这个框架之上,按照规则去实践、去生活、去工作、去言行

    我知道无论我这篇文章写多长,依然会有人很丧的答复到:做自己很难呦,有这样那样的障碍阻止我做自己。所以我无能为力。

    的确,如果「做自己」容易就不会出现王阳明或者达里奥这样的贤人,因为大家可以轻轻松松做自己,要什么哲学,要什么理论。但是我也非常明确的表达一下我自己的观点:

    迄今为止,我听到的所有「阻止自己做自己的理由」,无一例外,全部是借口 —— 包括星座、血型、原生家庭、出生地、学历等等你能想到的所有理由。

    知易行难,但我们需要通过「知」,种下一颗种子。希望今天的文章,是那粒种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做自己的思考和方法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fnf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