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5547633/658bfcf2eec3b886.jpeg)
今天浅显的认识了鲁迅先生的阿Q,可悲而又可叹的一个人。
阿Q衣衫褴褛,总有一双干活的手,结实的身板,头上颇长了几处……忘了先生描述的是什么?好像是烂疮……
阿Q虽然是一个最底层的人,他没有经济来源,生活靠给别人做短工,最悲哀的是,有活的时候人家会记起他,没活的时候就好像没有他这号人一样。
不过,我们的阿Q不怕,他有一种神奇的精神,我们只能冠之为“阿Q精神”,因为是他“首次”展现出来的。
每次在阿Q受到欺负的时候,他就会自我转嫁,自我治疗,比如他幸幸苦苦得来的钱被抢走了,他就会想,是他抢走了别人的钱,并且已经被他自己花销了,这样一想,他就没有负担了。
甚至,他会把自己的痛苦施行在别人身上,欺凌比自己更弱小的目标来获得快乐,比如经常受到他欺凌的小尼姑,被他出言调戏,没有和尚喜欢云云。最可恨的是,他饿肚子的时候就会串行做小偷,跑到尼姑庵去偷东西,却没有丝毫的羞愧。
阿Q也有爱情,应该是他的主观意识作祟,向一个年长的女性表白,换来的是嘲讽和怒骂,最后不了了之。
阿Q在刚听到革命的时候,他认为那是造反,很厌恶,因为他是一个传统的人,很固执、刻板,等他听说革命是为了推翻统治者的时候,又想着要加入进去,说明他也有思想超前的一面。
他的刻板体现在,一条一米长,三寸宽的木头凳子,他们那个村的人叫长凳,城里人叫条凳,他就认为人家错了;同样一道菜,村里人洒一寸长的葱叶,城里人洒的是葱花,他也认为是人家错了。在他的意识里,凡是跟他们村不一样的,就都是错的,这当然只是小农经济体制的弊端,也无可厚非。
最终阿Q的结局很不好,他稀里糊涂的参加了革命,那时候他很威风,当然他的威风只体现在跟他同一阶层的人里面,然而他还是饿着肚子,就在第二天他就被人家抓去砍了头,结局虽出人意料,却也在意料之中。
其实,想想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就了然了。我们林林总总该还是有点阿Q的影子的,虽说阿Q精神更多的是一种调侃,我们表面上会去嘲笑、不以为然,但私底下却也会自欺欺人的肯定,甚至于模仿。与其说人生如戏,不如说戏如人生,一本小说完美的体现了人情世态。
我们也有迷茫的时候,面对一个不了解的新事物的诞生,试问,谁能够真正做到敢于直面?鲁迅先生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真正的勇士。可是,谁敢先吃?如果人人都是勇士,那么也轮不到伟大的人文始祖——神农氏去尝百草了。
我们也会在受到伤害的时候,进行自我治疗,当然我们在尽量的避免着伤害他人,就像受伤的狮子一样,舔舐伤口。谁都会有受伤的时候,在疗伤的时候,谁都希冀着得到别人的帮助,但更多的是,希望别人不要在伤口上撒盐,就已经是万幸了。
人生一世,本来就伴随着痛苦降生,第一声响亮的哭泣声,既有对于获得新生的喜悦,也有对于娇嫩肌肤被“鞭笞”的痛楚。虽然荀子说“人性本恶”,但我还是倾向于孔子说的“人性本善”,世上还是善良的人多点的好。
善良的人,善解人意,懂得理解、包容,也会受到别人善意的回馈。
人最怕的并不是孤独,因为人是群居的动物,能活着就说明了人并不孤独,只是怕不被理解,不被包容。借用卓别林先生对爱因斯坦先生说的话,就是“大家都欢迎我是因为他们理解我,大家都欢迎你是因为大家都不理解你。”
是啊,我们经常接触到卓别林先生的作品,他总是以夸张的形态比现在银幕上,让我们大开眼界,我们震撼于他的才华,进而欣赏他、理解他。爱因斯坦先生的“相对论”让我们对于时间这个抽象的观念有了更多大胆的遐想,虽然我们不能理解他,但我们不能忽视他做出的贡献,我们还是会喜欢他。
他们从事的行业不同,人生理念不同,但他们会互相欣赏,我们也是,我们也会欣赏他们,欣赏任何一个给予我们帮助的人,这是善良的人的本性。
有生之年,要做一个善良的人,有自己的原则,会去理解、包容别人,给予别人帮助、温暖,毕竟,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善良的人总是容易与别人相处的。
我不喜欢盲目的去做雪中送炭的事,因为我不知道我的善意,会不会是人家的雪上加霜,锦上添花也挺好,就算人家不喜欢,不怕怪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