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是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是宋朝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人物他的词博大精深,风格雄浑雅健,被称为‘词中之龙”,“词坛飞将军”,但他的词又绝不仅仅只有豪放一种风格,他还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婉约而清丽,质朴而诙谐。在63岁时和当时已高龄78岁的豪放派诗人陆游成为好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辛弃疾的一生,前半生金戈铁马,后半生退居江西,以稼为轩,过着闲云野鹤般恬淡的生活,然而,当时家园沦陷,山河破碎,这让他寝食难安,魂牵梦绕“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河山”。
想当年,1140年5月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21岁的辛弃疾聚集了当地2000多名男儿,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起义军。而辛弃疾因为读书能文,在队中担任掌书记。当时队里有个叫义端的和尚,私自盗走了军中大印。
辛弃疾知道此事后,连夜骑马捉拿义端,并亲自手刃和尚,非常飒爽。
真正让他名声鹊起的是之后发生的一件事。金军北撤时,辛弃疾被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以合力之势围攻金军。但在返程途中,他得知张安国投敌叛国,并将耿京杀害。
辛弃疾亲率50名骑兵前往捉拿叛贼。以雷霆万钧之势,从5万之众的金军大营活捉张安国,交给南宋朝廷处置,其神一般的战速,真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没有人能阻挡的住,是多么的痛快淋漓。
此战一出,辛弃疾名声大震。自此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然而好景不长,1164年,25岁的辛弃疾因为战功被任命为江阴签判,从北边的沦陷区迁居南宋,开始了他新的生活。他本想着就此能领兵作战,收复失地,却没料到一切事与愿违。
以后的岁月,从42岁起就开始辞官归隐,后来又被起用,然后又被撤职。最长的一次隐退,时间长达十五年。这么长时间的自由生活,当然要过得舒服。
他选择定居在江西上饶的带湖边,在那里开发了一片庄园。庄园很大,有山有水有田,他亲自耕种,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把他的庄园命名为“稼轩”,自己就自号“稼轩居士”。十年时间都是在田园隐居,被弹劾免职,世上最厉害的人就是到哪都是王者,辛弃疾是一个高能人士,不但武功盖世,他的文采更是各种风格都能驾驭,我很长时间都以为我最喜欢的诗是什么人怎么写得这样妩媚自信,我万万没想到这是出自这位侠骨柔情的飞将军,这句诗我猜你也会喜欢:“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原来喜欢自己的不止我一人,古已有之。
辛弃疾一生壮志未酬,抑郁不得志,在生活方面是非常优渥幸福的,写得诗也洋溢着美满幸福的味道。
《清平乐·村居》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种生活多么朴实祥和,岁月静好。诗人的心里是富足,他的眼里看到正是他心里想到的,他的心是平静自然的,完全没有那种愤世嫉俗的情绪。
下面这首诗,更让感到夏日的静美,给人带来无边的想象,把夏天的夜色写得这样美,让人恍如身临其境。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一句“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触动了多少人的内心深处,小时候不知道什么叫愁,长大后才知道这是人生常态。
上学时,对王国维的诗是神一样的膜拜,被他的人生三境界给惊到,然后佩服的五体投地,这是做难题时的三重境界,更是做人做事的三重境界。也是第一次学习到这么深邃的解读,有了境界这个概念。
王国维先生曾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要勇于登高望远,不畏孤寂,才能找到自己的目标。
第二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了寻求真理、追寻梦想,理应废寝忘食、孜孜不倦。
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只有反复追寻、上下求索,才能豁然开朗,取得成功。
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让我惊为天人之作,让王国维这样一组合,更让人看到诗人作诗的最高境界。
诗人在文学上惊艳了世人,在战功上同样是让敌人胆战心惊的,在六十五岁高龄,又被皇上聘用震慑金人,终于等来每天都想施展抱负的机会,再也不用“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等待,终于可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这是一个有铮铮铁骨有家国情怀的爱国诗人。他最后当上了战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