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说的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现在的年轻人最大的问题,是想得太多而做的太少”。
我十分赞同杨绛先生的观点,也常常用这句话来鞭策陷入恐慌的自己。不管是在现在,还是不久遥远的将来,我都不会改变“行动比一切言语都更具说服力”的观点。
不知道为什么看完杨绛先生的《我们仨》 会忽然泪目,是自己太感性了么?(我不否认自己的情绪十分容易被他人牵引的事实)也不全是。
杨绛先生一家虽历经波折,但他们家人的相处方式却是我十分向往的( 可能人就是这样,自己缺少什么往往就向往什么吧)。
我不敢私下定论杨绛先生的一生是幸福还是痛苦,但我揣测该是痛苦占据了杨绛先生生活的大部分,因为杨绛先生的余生是活在对生活的追忆之中,冰冷地生活,靠着和丈夫、女儿在一起的幸福时光取暖。我真的好心疼杨绛先生,同时又钦佩她在生活中的坚毅。但杨绛先生终究是幸福的——和锺书在一起的每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她都记得非常清楚——他出国留学的第一天下公交摔跤,把门牙磕了一半;为了做早餐与她吃,第一次学会划火柴生火;一起背诗,一起“探险”……
我还记得,看得我第一次想哭的时候——锺书把离别的梦一个个拉长,送给季康(季康做过一个与丈夫离别的梦,她向他抱怨过,怎么一声不响地丢下她走了,他当时笑说是人老了都会做这样的梦)。第一次感动——季康怀孕了,锺书谆谆嘱咐她,他不要儿子,他要女儿——只要一个,像她的。
…… ……
人生很长,梦很短。
来日可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