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说:人的一生,是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过程。
我是这样理解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前三十年做过的梦比天还高,想去的地方比地还辽阔,想过的人生比四季都复杂。后三十年等自己真正见过世面之后,才知天地之美,凡间众生之疾苦,做自己之难得,也是在后来清晰觉察住,其实前三十年的腥风血雨和后三十年的古井不波叠加起来的总和就是自己一直在过的生活。
我们要知道我们所生活的空间维度本身就是残酷的,而最残酷的往往是别人最不会告诉你的,我们彼此间存在于这样一场被欺骗,那就是活在套路里。这个套路的公式就是一个猪狗不如的开头,一段咬牙切齿的经历,一次大快人心的结局。
我个人很喜欢看天蚕土豆的《斗破苍穹》让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莫欺少年穷。
并不是斗气大陆的扑朔迷离的未知和超玄幻的脑回路有多吸引人,重点在于萧炎这个角色很励志。10岁拥有了九段斗之气,11岁突破十段斗之气,突然不明不白就成了废人,连废人都不能好好做的时候,打击就接踵而至。什么家族冷遇,什么旁人轻视,什么被未婚妻退婚……好狗血好老套的桥段,但萧炎最终成了斗帝。
读完《斗破苍穹》解读成了一段话:高人指路、贵人相助、小人挡路、个人去悟,之后才能阅人无数。
我把萧炎的修仙攒气看作是历练成长,同样我们读书挣钱养家也是在历练成长,我们或许最后不会那么卓越和优秀,但我们吃的苦一样不会少,能力有高有低,成就有大有小。
不过好像想想,那时向往的山川与湖海,快意恩仇,行侠仗义,如今困囿于写字楼和信用账单。
我们再也回不到那个广屯粮、高筑墙、再缓称王的时代。我生活在这样一个男的喜欢“香红软紧鼓”,女的喜欢“潘驴邓小闲”的时代。与此同时我们正在适应互联网商业模式下的工作习惯。
真真切切活在一个劳动投资回报率赶不上资本回报率的时代。
领着线性级增长的死工资,享受周围360度辐射的指数级服务。
但我们每时每刻都没有放弃过挣扎,无论是二进北上广,还是二逃三四线,我们都努力在做一颗仙人球,都在努力去找一个位置,扎出那一根让别人记住的刺。
当然也存在一个幸存者偏差的现象。那就是成功者的光环时常会覆盖失败者的案例。
就像赛跑,起点万人,终点一人,聚光灯对准了最后一人,媒体就开始聚拢过来发问:你是如何一路坚持过来的?又是怎样让你最终成功的?
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就是成功学的由来。
我们中的一部分特别喜欢看传记的原因,看别人的心路历程,并不是别人的故事有多精彩多动人,多能反映这个社会的冷暖,看完之后能不能照搬照抄,成功是不具有复制性的。我们中的一部分之所以偏爱传记,只是想通过发现别人之所以能成的可行性,继而在自己身上比对可能性。
简单来讲就是通过一个原理,找更多的方法论,就是举一反三。我把我们所有的想法和做法,成与不成,都统归纳于方法论。
人性自信的根源是在别人身上看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稀缺性,继而投射在自己身上的光,驱使自己相信自己的方法也能成功,这是人性的光芒。
要说别人多励志吧?其实成功的人都励志,而且一个比一个惨,还一个比一个优秀。
但我们又要认识一个问题的严峻性,那就是我们看见的那些成功都是被筛选、甄别过来的信息,往往现实比想象更残酷。
那我们裹挟在励志味这么浓烈的空间里还有什么意义呢?
答案是有的。
其一,立马死不了,张口吃饭,强身健体。
其二,看点世面,学点东西,立青云志。
其三,干点事,输了,再干点事,成了。
其四,找到自己,做好自己,做成自己。
20几年前那个去肯德基面试的家伙,25个人,要了24个,就他一个没有被要。但30年后,花4.6个亿就买下了肯德基,他就是“中国爸爸”马云。
我们正生活在前半句可能将很长一阵子生活在前半句。
但我们正在愿意相信后半句。昨天你的不被搭理,明天你让别人高攀不起。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万件事,遇万个人,做上进人。
其实,写文章这件事,我很当回事,别人可能只是一个兴趣。
希望你所在的城市能有个好天气,你所在的角落能有个好心情。(文章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皆因落笔即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