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是谁,照顾话头”,这是界隆大和尚在行香打坐后讲的禅理,初听,全然迷惑,尤其不明白什么是“照顾话头”?
什么叫话头?话就是说话,头就是说话之前,所谓话头,即是一念未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成话尾。——这样解释,还是不清晰“照顾话头”到底有怎样的智慧。
最后一次行香喝茶后,大和尚又讲到这句“念佛是谁,照顾话头”,而且还给了我们每人一戒棒,边敲打边问的是“喝茶是谁?”只是轻轻地象征性的一敲,我似乎懂得了其中的含义,大和尚是要我们记住:觉知自己,觉知当下,觉知所作。其中“谁”应是重点,守住专一清净心。
延伸开去,念佛是谁?喝茶是谁?吃饭是谁?读书是谁?写字是谁?说话是谁?看着是谁?开车是谁?洗碗是谁?看风景是谁?……安于此时此地,做当下此时此地的事,感知此时此地的自己。
从禅堂出来,组里同修的居士告诉我,她在大和尚打她戒棒时,内心感动流泪。她说,这是怎样深的爱护和照顾,才会有这一棒,她皈依佛门这么多年,这还是第一次受戒棒,戒棒打在我们身上,而孽报在大和尚身上啊。
听她这么一说,才明白为什么那些受了戒棒的师父们承受大和尚戒棒时,双手合十鞠躬感谢,也让我对大和尚增添更多敬意,内心也产生更大的感动。
忽然就想到自己,为人师者。也曾经用戒尺打过几个孩子的手心,打过调皮孩子的屁股,我觉得那是教育的一种手段,身体的疼痛有时会让灵魂跟着醒来。几十年过去了,那些被打过的孩子还记得挨打那回事,可见这个记忆有多么深刻。但是,现在他们回想起来被打,伴随的却是感恩之情。
其实大多被我打过的孩子,我都有印象。因为那真的是深思熟虑之后才举起的戒棒,每一棒下去都必须有充分的必打的理由,一定要打得孩子心服口服,如此才是真的教育,否则,可能就是发泄,就是媒体所说的体罚。
是不是真心为教育孩子而举起戒棒,其实孩子心知肚明。真诚、善意的戒棒才是能启发开悟的举起。魏巍《我的老师》中的蔡老师就是这样高高举起轻轻落下鞭子的老师,正是这高高的鞭子轻轻一落,让魏巍终于开悟;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写到小英子想逃学,被她父亲用鸡毛掸子追着床头床尾打,从此再也没有逃学过,连迟到也没有。
举戒尺是谁?听课是谁?工作是谁?活着是谁?……
经常这样问一问自己,可以让心安住于此时此地吧。明白日常生活里的此时此地,此时此地的我,而不是心猿意马,心念不一。
可是生活中,却常常处在焦虑烦躁中,我们的心不能安于此时此地。假期里,我们到处旅游,好像放风一般,可是,身体在路上,心依然需要安住。否则又怎能用心理解一路上的风景。
喝茶是谁?——询问下去,照顾话头,才能安住我心,安住此时此刻。
你是谁?——不是角色?不是称呼?不是职业?不是住址……而是你自己能觉知到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