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丑生/文
早上,当我打开阳台窗台,把手伸进外面塑料袋掏咸菜时,外面的风,已经不再冻手,而且伴随着远处喜鹊鸣叫,分明是明媚的春光,还带着温柔。然而,塑料袋里却仅剩下最后一盒咸菜啦!
随着,全国疫情慢慢得到控制,外国疫情慢慢燃起,家里的咸菜已经吃了第四盒啦!一个小小的咸菜,却如同一个疫情的计时器,不断提醒着我去关注疫情的变化。
我还清晰地记得,1月16日,也就是大年初一下午,我开车去了家乐福,采购日常用品。说是采购,倒不如说是储存家里的基本物资。
去之前,家里专门拉了采购清单:大米3袋,面粉3袋,花生油2大桶,孩子奶粉1箱6桶,冲奶矿泉水4大桶,滴露3大瓶,口罩20个,消毒纸巾10 包,餐巾纸2 提,酱油,醋各2桶,最后是咸菜,其它日常生活用品随看随买。
当时的想法,却是担心新冠疫情闹起来,假如到了当年“非典”的地步,就麻烦啦,至少需要准备两个月生活必需品。
应该说,那个时候的疫情状况,还不是特别明显,大街上还有一部分人不戴口罩,还有一部分人准备节后回老家。家里人看到疫情新闻报道,萌发了储备东西的一点想法。从内心来讲,我没感觉到疫情有多么严重。
每年春节,京城大街小巷都略显冷清,今年春节更是少的可怜。马路上车辆行人稀少,白石桥家乐福内也冷冷清清。
最先到的消毒纸巾柜台,滴露纸巾已经没有啦。其他的牌子还有一些。当时,我还调侃售货员,“您们应该多进一些,疫情起来,买这东西的人,可就多啦!”“你没有事吧,顾客年前就抢光了”,售货小姐鄙视的目光瞅着我。“口罩还有吗?”我继续问。“目前没有货”。她有点不耐烦,嘴巴上的口罩,根本也没有把她那张精致的嘴巴盖住,由于客人太少,她头也没有抬,只顾看手机啦!我转头看其他柜台的售货员,她们的口罩,也好像是掉在半空中内裤,几乎都没有把口鼻遮住。
转了半天,奶粉买到了,消毒纸巾买了20 多包,滴露2大瓶。继续转到地下食品区域。
年前,家里鱼肉都把冰箱冷冻室装满了。咸菜区域,辣白菜,咸菜丝,咸菜丁,咸菜疙瘩,什么样子的都有。我挑了3盒,后来狠狠心又加了2盒,总是觉得这些东西根本没有用。结账之前,买了米面油,还有厨房里的调料品。
当时真觉得有点小题大做,买这么多东西,就是神经质。特别是咸菜,每天都就是早点时吃上几口,买这么多,存放也是问题。
我很清楚,冰箱里不能放了,家里小,放到其他的地方,咸菜也不有味道。挑选带包装的,我是想到了阳台这个地方,外面的温度低,把咸菜放在外面,也等于放进了冰箱里面,应该坏不了。
说起咸菜来,应该是小时候饭桌上的主菜。那时候一年四季,都吃咸菜。在老院子的南墙根下面,有几口大缸:一口缸是每到秋后,妈妈会淹上一缸芥菜疙瘩或者白菜梆子,一口缸是放炸酱的,还有一口缸是放海带用的。不过,这三口缸最大的特点就是咸,海带会好一点。咸菜,虾酱是名副其实的咸,一勺子下去都是大海盐粒子。每天三顿饭,就是切咸菜下饭。偶尔的时候,妈妈会在贴窝头的时候,在一碗虾酱里面,打上一个鸡蛋,一并蒸了。可是,尽管蒸熟的虾酱,上面被鸡蛋涂上黄和白的颜色,也把稀疏的炸酱形成了一个坨,闻起来很香,但是却十分得咸,以至于全家四五口人,一顿饭下去,盛满虾酱的小瓯子,也就是下去一点点,实在是太咸了。
中学住校的六年生活,咸菜又陪伴了我六年的时光。因此对咸菜有点厌倦带来的抵触情绪。工作后的十几年,就很少吃咸菜。
再次吃咸菜,还是父母来京小住的时候,他们喜欢早点吃点咸菜,而且说,吃咸菜有劲儿。尽管有点歪理邪说感觉,再吃的时侯,可能是清水浸泡了好久,也可能是切得细细的,再加点香油,喝点粥,突然觉得确实很香,口感很脆,很下饭。于是,又产生了一丝好感。不管怎样,咸菜算是在我们家站稳了脚跟,成为了全家早点的必吃的东西。
时间真快,马上就两个月了。从1月23 日武汉封城,全国接续启动一级防控机制,到口罩一罩难求,到全国增援武汉,到疫情出现拐点,再到疫情在国外渐渐反应,家里储备的咸菜,直线减少。有几天,每天两顿饭,能吃下去的菜,只有咸菜。
如此看来,还是要感谢咸菜。感谢它其貌不扬,甘于脱离冰箱的高大上位置,安心蹲在阳台外的角落里。感谢它不与大鱼大肉争风吃醋,一惯保持低调姿态。感谢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它就是历史的传承,代表着中国本土文化,代表着过去,也孕育着未来的希望。
2020.3.14日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