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79 家庭教育—《有效地运用鼓励》

79 家庭教育—《有效地运用鼓励》

作者: 微雨A | 来源:发表于2020-09-15 08:32 被阅读0次

    当他们走进屋来的时候,你是否眼睛发亮?

                                          —托妮.莫里森

    我很喜欢这句话,它给我很多警醒。我也常常反思自己:当面对班里的孩子时,我是否会眼睛发亮;当面对我认为的一些行为不当的学生时,我们的眼睛里还有亮光吗?这真的很重要,也值得我们每一个老师和家长深思。

    下面,我们来看一张图

    正如上图所表明的那样,你的孩子可能85%是优点,15%是缺点,可是,作为父母的你关注的是什么呢?

    你看到了什么就得到了什么!

    所以,面对孩子我们首先要着眼于优点而不是缺点。

    当你把85%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关注15%的消极方面时,消极方面就会膨胀,而积极方面不久就会消失。你看到什么就得到什么。另一方面,如果你把85%的时间和精力用来认可并鼓励积极的方面,消极方面就会很快消失,而积极方面就会增长到100%,因为这是你所看到的全部。当你关注积极方面时,对你自己和别人都是令人鼓舞的。

    这使我想到了我们的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的一贯主张。也就是告诉我们,改变一个有不当行为的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转移他的注意力,不要总是去挑拨他那根调皮捣蛋的神经,越挑拨越发达,当你通过其他方面转移他的注意力时,那根调皮捣蛋的神经自然就萎缩了。

    其次,我们也要正确地看待不当行为。

    大多数成年人没有意识到,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在潜意识中是在说:“我只是想有所归属,而我对如何获得归属感有一些错误的想法。”当然,这种信息是用密码说出来的。如果我们大人学会了理解这个“不当行为的密码”,就能对孩子有更多的鼓励。

    前面我们讨论过,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丧失了信心得孩子。他们的不良行为是在让你知道,他们没有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抱有错误的信念。如果你能记住,在孩子不良行为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失望的信念,你在把孩子的不良行为转变为积极行为时就会更有效。

    而这个转变需要的就是有效地鼓励。

    孩子们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他们就无法生存。

    这使我想到了班里的一个孩子。说真的,每个班里都会有让老师头疼的孩子。在没有学习《正面管教》之前,我会通过更多的关注来管理这样的孩子,看到问题说问题。虽然我也知道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在学习了正面管教之后,我在管理班级学生和自己的两个孩子时,少了一些对抗情绪、多了一些正面引导,少了一些批评指责,多了一些鼓励赞赏。我发现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所有问题都是可以用有效地鼓励来解决的。

    所以,在这个孩子的引导上,我完全采用了鼓励。

    开学后,我连续两周就做了一件事,用心发现,发现他的每一点努力、每一次进步,然后及时鼓励。第二周我发现,数学老师、英语老师都开始鼓励了,因为任课老师们都发现了他的进步,我相信在这样有效不断地鼓励下,一定会产生良性循环,孩子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鼓励是帮助一个行为不当孩子的最好方法。当孩子的失望感被消除的时候,不良行为的动机也就不存在了。

    但是对一个不良行为的孩子进行鼓励,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为什么?

    1、不知道什么是鼓励。往往跟夸赞表扬混为一谈;

    2、不会鼓励。他们习惯性地以负面方式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作出回应,而不是关注到孩子行为背后的信息。如:不听话就罚站挨打;孩子哭闹就指责批评等等。

    3、固有着“惩罚能促使孩子变好”的成见。“不听话就该打,要不他记不住。”“揍他就是为了让他长记性”常常听到这样的言语,大家对于惩罚的四个后果应该已经有所了解了:愤恨、反叛、自卑、退缩等等。

    那什么是鼓励?如何进行鼓励呢?

    鼓励是鼓动激励,勉人向上。鼓励是给孩子提供机会,让他们培养“我有能力,我能贡献,我知道该怎么回应”等感知力;鼓励是教给孩子们日常生活及人际交往中的技能和社会责任。(见第一章:七种感知力和技能)。

    鼓励是让孩子培养能力,更加自信、更加有能力的。而不是让孩子们对自己的行为感到迷惑、愧疚的,并不是让孩子们望而却步,不敢向前的。

    其次我们要注意,鼓励与赞扬的区别

    “宝贝,你真棒,你怎么这么聪明呢。”“宝贝,你考试得了A,妈妈奖励你一个玩具,继续保持。”这些都是我们经常所听所见的表扬孩子的方式,孩子们听到后也是笑不拢嘴,开心雀跃。我们都是为了激励孩子继续表现好呀。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孩子们是不是越来越自信?各方面能力也有提升呢?还是看到孩子越来越要强?过分在意他人的眼光等等。这里跟大家来说一说鼓励和赞扬的区别。

    鼓励的长期效果在于它能让孩子自信。赞扬的长期效果是让孩子依赖于他人。成年人对赞扬的另一个错误看法,他们能“给予”孩子自尊。自尊既不能给予叶不能被接受,自尊是培养出来的,是从应对失望、解决问题以及由错误中学习的大量机会中获得的自信和能力感中培养出来的。要成功地运用鼓励,需要大人具有尊重孩子、对孩子的观点感兴趣的态度,以及为孩子们提供能够使孩子培养出不为别人的负面观点所左右的自信而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的愿望。

    我们来看一个科学实验:把一个班级的孩子分成两组,让两组的孩子做同样的试卷,做完了对其中一种说:你们是最聪明的孩子,对另外一种说:你们是最努力的孩子。然后又让他们做第二张试卷,你们猜猜哪一组的试卷成绩最理想呢?结果是被说最努力的那组孩子最好,他们的内在信念是什么呢?被赞扬聪明的孩子会想这题我不会做说明我不聪明,然后就容易放弃。

    如果你要对孩子说的话是赞扬还是鼓励感到困惑,想想下面的问题可能会有帮助:

    我是在激励孩子自我评价,还是依赖于别人的评价;

    我是在尊重孩子,还是在摆家长的架子?

    我是看到了孩子的观点,还是只看到了我自己的观点?

    我会对朋友这么说话吗?

    那如何进行鼓励呢?鼓励时要注意什么呢?

    1、时机。鼓励要看时机,如果冲突发生时,双方均处于情绪激动,听不进任何话的时候就不适宜进行鼓励,而是要“积极的暂停”等到双方情绪平稳后,再面对问题,讨论解决方案。“我想我们两个人现在心情都很糟,无法讨论这个问题,但我愿意在我们都冷静下来之后,再来和你讨论”。

    2、相互尊重。在鼓励对方时,要注意尊重、理解的态度。能够理解对方的感受,了解对方的想法,用尊重的态度,引导孩子进行问题解决或者知道自己的定位。而不是引诱对方听从你的想法。

    3、改善而不是完美。为了改善而努力,而不必期待完美。完美是一种极不现实的期待,追求完美的人往往会陷入深深的沮丧中。所以在鼓励孩子的时候,承认孩子的进步,并激励孩子继续努力。而不是催促孩子迈向完美。

    4、着眼于优点,而不是缺点。其实每个孩子身上的优点都远远多于缺点,但是家长们却喜欢只盯着孩子的缺点,让他们改、改、改。双方耗尽精力和感情,反而效果不佳。其实我们往往忽略了孩子的优点,在鼓励优点的同时,孩子的不良行为也会慢慢的改善和消除了。

    5、支持孩子为错误做出弥补。当孩子的不良行为导致了一些结果时,友善尊重地鼓励、引导孩子想办法面对问题,做出弥补。当他们积极面对问题后果,做出弥补时,是在教会孩子们社会责任感,孩子在帮助别人时,会对自己感觉更好。也是一种从错误中学习并改正的成长方式。

    6、避开社会压力。当孩子们表现出不良行为时,如果大人们正处于社会压力下(如有旁观者时),就会为保全自己的面子,而趋向于简单粗暴的应对孩子,那就是惩罚,因为惩罚能快速的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但管教方式又退回到了原点,几乎没有什么正面的效果。所以当处于社会压力下时,要离开旁边的观众。你自己走开,或以尊重的方式请其他人离开,以便你们能在私下里解决问题。

    7、安排特别的时光。定期按计划陪孩子享受特别时光。而且在这个特别的时间里,全身心的陪伴孩子,放下工作,放下顾虑。在这段时间里孩子能感觉到陪伴,觉得受到了特别关注,从而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同时能够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因为有一段时间是妈妈陪伴我的时间。在特别时光里亲子做什么呢?可以通过头脑风暴提前列好清单,也可以亲子共同游戏等等。

    8、日常惯例表。跟孩子一起制定日常惯例表,列清楚孩子的日程,尽量让孩子自己设定。陪伴孩子一起遵守惯例表,当孩子做到时要及时的给予鼓励,让孩子能够体会到自己的能干,体会到自己的付出,受到鼓励,进而表现更好啦。

    9、启发式问题。运用启发式问题,是在花时间训练、引导孩子思考并且让孩子积极参与解决问题,这些都是很具有鼓励性的。启发式问题引导,并不是说教、唠叨,是引导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10、试试抱一抱。拥抱也要看时机,因为有时候孩子太气愤而无法接受拥抱或其他形式的鼓励。不过,那时你仍然可以试试。当拥抱缓解了孩子的情绪,营造了鼓励的氛围,这时候也就成为最好的时机,用来训练孩子、问启发式问题、给出有限制的选择、用来娱乐或一起解决问题。

    11、让他们通过贡献来感到自己有用。其实也就是被需要。让孩子以他的拥抱让家长感觉好起来,让孩子以他的行为使家长感受温暖开心。孩子看到自己的作用或价值,也会感觉好起来。

    作为父母和老师,我们有责任帮助孩子学习并且改进学业和社会技能。鼓励是激发孩子上进的最好方式。如果我们先通过鼓励“赢得”了孩子,使孩子们更善于接受,这些方法将会发挥出最大效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79 家庭教育—《有效地运用鼓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fyxy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