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钟(1383-1443)出生于江西靖安的一个贫寒家庭。他自幼聪颖好学,秉心方直,律己严明,习知礼仪,处事明敏。步入仕途后,因勤谨清廉,博学干练,深得朝廷器重,生平获朝廷三十一次奖赐。
宣德五年(1430年),况钟受命前往当时“天下第一剧繁难治”之府——苏州,担任知府。
在苏州的十三年时间内,况钟恪守旨意,兢兢业业,呕心沥血,锐意改革,励精图治,申请减赋,使得积困已久的苏州经济得到恢复,苏州社会安定,几无刑讼案件,尽现太平繁华景象。
况钟初到苏州府衙处理公务,衙门里的群吏环立堂上,请知府大人下判牒,暗地里在察言观色,看新上任的知府如何行事。况钟假装不明白,左右顾盼,四下询问,唯以衙吏的意见和主张而处置。衙吏暗中大喜,以为这个知府好欺负。不料,三天过后,况钟把衙吏召集起来,对他们严厉地说:“先前有某事应该办,你们却阻止我;某件事不应该做,你们强逼我去做。你们这群人在衙门中摇摇笔杆子,动动嘴皮子,徇私舞弊之风盛行已久。按律处置,罪当死。”说完,当场诛杀几个贪虐不法之甚者,以儆效尤。其他人等,统统被训斥了一遍。一府大震,自此之后,苏州府中所有的官员、衙吏都奉公守法。
此后,况钟在一次次的微服私访中,发现了不少碌碌无为和贪赃枉法的官员,连续弹劾罢免贪官污吏,使苏州风气焕然一新。
苏作工艺素来就名闻天下,所以,明代以来,皇家派遣太监到苏州来采办各种织物、器物也就极为频繁。那些打着皇家旗号的太监,来到苏州“人人思饱囊橐而去”,耀武扬威,作威作福,借机敛财,贪赃枉法。面对来自宫中的这些太监,况钟毫无惧色,和这种恶习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并上奏朝廷,力陈此弊,最终使苏州地区太监扰民的现象基本平息。《明史·况钟传》记载说,只要况钟在苏州,这些人就不敢乱来。
苏州人感恩这位爱民如子的父母官,宣德六年(1431),况钟曾因为丁忧而离开,三万苏州人联名上书,请求皇帝夺情起复;宣德十年(1435),况钟任满赴京,又有近2万人要求他留任;直到正统四年(1439),况钟任苏州知府九年,秩满当迁,要到京城述职,并接受吏部的考绩。在况钟离开苏州的时候,苏州百姓恋恋不舍,郡民八万余人,纷纷上书,乞求让况钟留任苏州府。在此情景之下,况钟写下“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棉”,以明心迹。
宣德五年出任苏州知府的况钟,刚正清廉、政绩斐然,深受明宣宗的信任,也深知道皇上所爱。
高情商的况青天,鼓励苏州百姓抓蟋蟀、献蟋蟀,献得好有重奖。
苏州白相人多,斗蟋蟀的风气也是由来已久,都知道好蟋蟀出自城西南的上方山,即楞伽山。有了好蟋蟀,还要有好容器来配,于是,城北五里陆墓的御窑内生产出了精美绝伦的蟋蟀盆。
苏州人把蟋蟀叫作财积,便说: “楞伽财积陆墓盆”。
苏州人没想到玩蟋蟀也能升官,一时间,全城人都涌到上方山去抓蟋蟀,府前街上献蟋蟀的士民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有一位姓朱的市民因为献了一头善斗的黄大头,皇帝一高兴,赐了个七品官。更多的,是得到了白花花的银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