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在位话王通
2017-09-23 05:1835散文
畅月珍
万荣县城的西北方有个叫通化镇的地方,百家楹联挂,千亩樱桃红,通化镇西边不远便是奔腾万里、汹涌澎湃的母亲河——黄河,北边则是流水潺潺、蒹葭苍苍的汾河。
隋末唐初时期,通化镇曾出过一个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王通,他设馆授学,著书立说,被后人追谥为“王文中子”。通化镇古时曾叫做万春乡,后来大家为了纪念地方名人文中子王通才改名为通化。
现在通化镇的东边高岭上,还存有一座红墙青瓦松柏掩映的王通庙,庙门匾额为“道不在位”,门两旁对联为:“教衍河汾,门罗将相;道存子集,名著隋唐。”
由王通庙往北走二里地,便是隋末大儒王文中子坟,也就是通化镇上妇孺皆知的“圣人坟”。从《三字经》里的“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中可以看出,王通在人们心目中,和老子、庄子等哲人先贤们齐名,备受人们的尊崇。
王通,字“仲淹”,生于公元584年,于公元617年病逝。他二十岁时,上京城长安,在太极殿向隋文帝献治国安邦良策《太平十二册》,不料受到一些嫉贤妒能者的排挤,未得以重视,于是,他无心仕途,返乡隐居,先后在万春乡(就是现在的通化镇)和黄颊山的白牛溪教授弟子约一千多名,其中有唐太宗开国时期的一批元勋魏征、徐世绩、李靖、房玄龄等。他一生勤恳治学,共著有续六经、《中说》、《止学》等三十卷,在中国历史上意义深远,影响巨大。
王通在《中说》和《止学》中,阐述了他颇具智慧的思想见地和为人处世方法,晚清重臣曾国藩看了《止学》赞叹不已,用以对照自己和训诫后人。著名的华人企业家李嘉诚也曾把王通倡导的“知止”二字当做座右铭,装裱悬挂于自己的办公室,时时警醒和激励自己。
王通在《止学》中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大智知止,小智惟谋”,在一些小利益上的蝇营狗苟、费神谋划,只能属于是末流的小智,惹人耻笑,也降低了自己的身份,而真正有大智慧的是能时刻约束自己、懂节制没有贪欲的“知止”之人。现实生活中,物欲横流,人心浮躁,各种诱惑比比皆是,一个“止”字,让智者止步,让智者收心,无欲则刚,当止则止,恰到好处的言行举止,必能保全也才能安稳前行。有的人在利益面前按捺不住自己的私欲,贪得无厌,怎知人心不足蛇吞象,天长日久,作茧自缚,自己也必将被自己的私心贪念所连累所毁灭。
王通在阐述上下级关系中这样说:上无度失威,下无忍莫立,上司没有度量容人就会失去威信,下属不能忍受屈辱忍受挫折,就不会成就事业成就人生。这句话放在现在的社会职场中,仍然是颇有哲理的,领导宽宏大量体恤员工,才能众人拾柴火焰高,也才能助进事业的兴旺发达。若为员工,则必须脚踏实地百折不挠,才能不断的进步,走向成功。
德不在年,道不在位,有没有德望不在于年龄的大小,以贤德者为上。有道不在于职位的高低,有地位而无道者,即使得了富贵也是守不住的。重知识积累而轻视明晰的道理,说的很动听做事却不合常理,才华过人而品德低劣、做事不择手段,这是不可取的。
至于做人的道理,他解说的非常到位:闻难思解,见利思避,好成人之美,可以立矣。在生活中,听说别人有困难,就急忙去帮助他排忧解难,若是遇见有利的事情,则退后和想法回避,先把好事让给别人。做人正直,助人为乐,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里成全别人的好事,人若能具备这三种优良品德,就可以立于受人敬仰之地了。
王通不愧为一代圣人,他博学多才,礼贤下士,平日里教书授徒,农忙时还去地里帮忙耕种收割,若是外出回来,临进村就下马避让行人,非常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他在日常生活中,举手投足舒缓自然,对上以敬,对下以谦,自奉简朴而乐于助人,因此在乡邻中能够施行教化,引来许多虚心求学的门人,可见他对“君子”一词的阐释并不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他培养的许多优秀人才,助进了当时的社会发展,所做的著作,也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宝藏,他的思想和作为,永远值得我们尊崇和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