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前辈李欣频在书中写过,自己会把时间分成几个大块,写字、交流、旅游。
之前我很纳闷,为什么把“旅游”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在我的世界中,浪费时间去陌生的地方,是愧对时间的行为。
不过,在瓶颈期里,我试着开始重视“休息”这件事,也慢慢理解了李欣频为什么这么做。
最近写文案的时候,大脑有时会像揉作一团的纸,对文字的敏锐度降低了一些。
想了N种办法去突破,去调整,还是没有效果。反而外出休息后,一切迎刃而解。
离开熟悉的环境,我放空自己,脑海也慢慢“舒展”开,文字、灵感就自然而然流了出来。
原来,在家宅着不一定能让自己放松,特别是我这种,把住处鼓捣得像工作室一样的人来说,根本不会让自己停下来,大脑一直在紧绷。
虽然之前也常来深圳,但带着度假的心态,感觉还是不一样的。是的,在这座被描述成“房价最高”、“加班疯狂”、“效率第一”的城市,我竟然有一种坐看潮起潮落的淡然心境。
原来,换个角度,世界真的会不一样。
我甚至能感受到,风轻轻吹上面颊,体会被树木包围的踏实。在安静的园区里住下,聆听外面偶尔走过的车,一辆一辆,如我们那样奔忙。
是啊,时代太快,谁愿意停下?但也正因为这样,愿意花时间驻足的人,才能看到那些被忽略的风景。
就像最近看《三十而已》,开始也是被营销号和别人的讨论吸引,然后先入为主地认为,这是一部制造年龄焦虑的、适合女生的电视剧。
带着猎奇的心态,一集一集看才发现,里面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
因为视角不同,所以讨论度比较高的林有有吃冰淇淋、富太太的包等,在我这里是弱化的。
看完全剧后,我记住的,是王漫妮对工作的韧劲,还有陈屿早期忙于工作,对周围人发火的不可理喻。
和王漫妮一样,我也曾经匆忙地从北京逃回了家乡,在家的2个月,内心五味杂陈:我不断说服自己,在家挺好的,要学会踏实,不要活在自己设想的“未来”中,但同时,我总觉得,还想试试有没有其他可能。
后来,再次背起行囊出发,在温暖的羊城,我兑现以前给自己许下的诺言——用写字去养活自己。
和探寻可能相伴相生的,还有无时无刻的危机感。即使在一次次的尝试、总结中,跌跌撞撞,闯出一条路后,也会继续思考未来的方向,所以有时会紧张过度。
新部门领导上周喝咖啡时候,说我这个人容易“想得太多”,这个评价很多前辈有跟我说过,我也很疑惑。直到今天,才明白过来,不是想太多,是思考过度。
可是,让一个文案停下来是很难的,因为坐电梯、打开手机刷视频、看个综艺啦脱口秀啦,都会不停在记录和思考,有没有什么有趣的观点、表达、营销手法。逛个商场吧,会观察这里的顾客人群特征,什么商品好卖,新的网红店装修有什么特点……好不容易回到住处,看到一辆新车,就会在思考这个车的品牌、车型,然后透过刹车钳之类的细节去猜它的配置。
转个视角,大家的休闲娱乐,就变成了我的日常功课。
回到《三十而已》,有个情节是陈屿盯着电视,看紧急找补素材的节目,是不是正常播出。
这个时候,家里老婆、丈母娘准备了丰盛的菜,然后让他吃饭,结果他不理,还嫌烦发火。
这个情节,让我深思了很久。
想起在有大策划案或系列稿时,我的神经也是高度紧绷的,即使休息日出门,运转的大脑也停不下来,很容易忽略周围人的感受。
看到陈屿,我反观自己,决心去改变,试着给自己留空隙,才能愉快地交流。
到现在还记得,大学时有次班上的学委要跟我聊天,我见面就说“给你1个小时,等下我要去上自习”。
现在想想,这个行为是有点过分,毕竟不是商务会议。
现在思考这个,也很有意义。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习惯把时间量化、精确,然后在有限时间里,塞进尽可能多的事情。但要记住,不是所有事情都能用这个逻辑思考,比如情感的交流、乐趣的分享,精髓都是和重要的人一起“分享时光”。
所以,要灵活一些,试着用不同的角度,去看不同的事情。在铆足了劲向前之余,也充分去休息和调整,才能有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动力,去向前推进。
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好的文字,是能让人把时间留住、引发无限遐想的内容。
它不是苦大仇深的、不是追名逐利的,它只是在黑暗中,如火柴擦亮时,闪出的启迪瞬间。
好的灵感,不是批量生产,更不是高压下的谋生工具,它就藏在宇宙万物中,藏在慢下来的一呼一吸之间。
也希望,下次家人、伙伴们给我发信息问我在干嘛的时候,我不是总在忙碌,而是有空回一句
“在休假呢,要一起聊两句吗?”
2020年8月8日
于深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