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勤记·168:一亩方田
①城中村里的一亩方田
随着城市的发展,原来的村庄变成了城镇的一部分,虽然归属街道管辖,但村里的生产队还保留着。
城中村因为位置不同,命运也完全不一样,这要看城市的规划以及土地被征迁的价值。
没被征迁的土地,还是以菜地的方式保留着,这样也好,虽然变现能提前获得一笔可观的财富,但缺少了一亩方田,对于一些上了年纪做了一辈子菜农的老人,离开原本属于自己的单位,肯定会不适应。
村中的土地由生产队打包租给别人,爸爸是以回租的方式保留了他的一亩菜地。
菜地离家很近,离市场也很近。
这样就保证了种出的菜能及时在市场上变现。
自产自销,在精细的管理,一亩地能分成20几小畦,一畦有三十几个平方,打理得好,一年能产生一千多的效益。这样一亩地也有两三万元,加上农保的养老金,除了平时的开销,还有剩余。关键这田间的劳作比什么锻炼都好。人只要有事情做,有期待,就有一个健康的身心。
一亩方田,也是一个小小的单位,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一方面与自然协作,遵循节律,可以骄傲地站在农地上,我就是自己的王;一方面对接市场,提供时蔬,融入社会的分工,也能让一个家庭满足基础生活的需要。
②一亩方田里的生意
一茬一茬的菜,少则几十天,多则两三月,陆续供应市场。
卖菜也是做生意,与外界的沟通,语言上的营销,一样也少不了。
农历新年前一天,我也加入到卖菜的行列。
一个是这天的菜好卖的原因,一个也是找找生意的感觉。
那天一早被爸爸叫起。
“今天到市场帮忙卖菜。”
“好呀。”
尽管昨夜写作到凌晨,我依旧快速起床,振奋精神,洗漱完毕,快速下楼。
“这么快!”
妈妈最懂得平时磨蹭的我。
文明精神,野蛮体魄。大城市里的生活,也在对心志的磨练。
没有劳动的壳,哪来文明的魂?
两挑菜,我知道,比平时多的可不止一倍。
“我来挑。”
“你没挑过,我来。”妈妈怜惜道。
看着妈妈瘦弱的肩膀,我决定试试。
出发,天还未亮。
街道的路灯还亮着,这样的场景和二十几前,街道上留下一矮一高的两个身影颇多相似,现在街道变宽了,两个身影的大小并没有多大变化,只不过个子小的那个有些缓慢。
腿脚不灵便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原因的是爸爸的菜担子要比我挑的重得多。爸爸说:菜要要比平时釆得多。
菜市场,原来的流动摊比较靠里面,外面的水果摊空着,我们把菜摆到外面。
“刚才有人要买菜,找不到你们,原来你们搬出来了呀。”
商铺里邻里提醒道。
“谢谢!大家都帮出来了,这里开阔一点下雨的话还能避雨。下次遇到这样的老顾客,麻烦提醒一下。”
“呀!找到你们了,还以为今天你们没来卖菜呢。我就要买你们的芥菜。”
“好勒,今天芥菜卖3.5元一斤,会比昨天贵五毛钱。”
“过年呀,没问题。”
在爸爸的菜摊中除了芥菜还有菜心、菠菜以及蒜和葱。
这些都是爸爸自己种的,因为有比较稳定的品质保证,自然积累了很多老顾客。
七点过后,买菜的人逐渐增多,即便与爸爸妈妈一起站摊,也有一种手忙脚乱的感觉。好在大家配合默契,过秤的、套装的、找钱的,不自觉的进入到更加高效的流水线作业中。
“这菜直接拿去吃好了,不要算钱。”原来遇到了亲戚。
平时多有来往也多有照顾。
“自家种的菜,不用客气的。”
“那行呢,也是幸苦种出来的。这钱得收着。”
钱还是硬塞了进来。
菜摊上的菜渐渐少了。
“哎呀,来迟了,这些不够呀。”
一位阿姨说道,她说要给从福州回来的孩子买多一些菜,因为孩子喜欢,想多买一些让孩子带下去。
“什么时候还有卖呢?”
“初三的时候就会来了,今天菜确实卖得比较快。”
“那到时得给我留一份,多一些没关系。”
临近结束,菜摊上还剩下少许菠菜和两颗大香葱。
刚吃完早饭的我替班,那怕一点点也学着爸爸吆喝。
终于有人来了。
“菠菜这么大颗,会老吗?”
“放心,我爸爸常年在这边卖,吃了都说好,回头又来买。”
“只剩一点了。”
“好货沉底呀!”
“菜可不能这么说,毕竟是挑剩下的。”
顾客犹豫之时,爸爸来了。
“是我的菜呢。”
原来也是老顾客,自然无需再顾虑了。
最后剩下两颗葱,要怎么卖?
便宜处理,是最直接的方式。
一位顾客想买更多的葱,但在我们的热情推荐下还是买了。
爸爸看她的手有残疾,把菜打包好,主动放到她串到手臂的篮子上。
爸爸的菜总是要比别人卖得快,一亩方田里的生意也少不了市场的认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