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习是一场旅行,写作是个过程

学习是一场旅行,写作是个过程

作者: 白熊巫米 | 来源:发表于2024-04-05 09:44 被阅读0次

    \overline{以下是很久以前写过的一篇旧文}
    \overline{重读,依然对今天的非文案写作有些借鉴的作用}
    \overline{写作,实在是一个内化的过程}
    \overline{并不是参加几节培训课,接受一些经验}
    \overline{或记住一些词语、段落、表达、格式}
    \overline{就以为收获了写作的技巧,从此笔力飞腾}
    \overline{当然,这有一定的作用}
    \overline{但是,我们或应永远记住}
    \overline{文章之所以感人、有力量,是因为作者倾注的情感和思想}
    \overline{以及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生处人间的爱恨情仇}
    \overline{而不在于片面的文字繁华……}



    我们读文章的时候,常常会遇到一些“文笔清新”、“辞藻华丽”、“笔锋锐利”、“文言乖张”的文章,而这里说到的“文笔、辞藻、笔锋、文言”都可以看作是文章的“文笔”。

    那什么是文笔呢?在说明这个概念之前,先要理解几个概念:语言用词、风格结构、思想和韵律。语言用词好理解,就是描述事物、传情达意的字句;那风格结构呢?以古文为例。古代散文,有散句和骈句之分,比如《过秦论》是用散句写就的,《滕王阁序》是骈句的代表,这都是文章的结构。到了近现代后,由于文体发生了变化,这个结构又反映在文章段落间和组织编排上,这类文章很多我就不一一举例了。风格则是从行文间张扬出来的气质,如上面提到的“清新、华丽、锐利、乖张”都属于文章的风格。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是作者传达给人的美的感受或心灵的触感;韵律则是文章透出来的音乐感和协和感。所以,文笔是关于文章遣词造句的准确性以及句式风格多大程度契合文章思想感情而传递出来的文章内在气韵。
    由此联想到人的精神气质,那么,文笔既然是一种内在气韵,就是有方法可以培养的。下来我们就来谈谈文笔的养成,或者说文笔和什么东西有关。

    文章是人写出来的,所以谈文笔,当然也就回归到人的身上。这也就是跳出事物的表象,回归其本质的过程。写文章和人的成长一样,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有一个过程,而且这个过程还需要付出一定的艰辛和努力。在我看来,文笔和人的生活经历、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以及其掌握知识的程度有关。这是和文笔的概念相适应的。

    \color{blue}{一、“遣词用句”是否准确取决于对知识的理解,也就是掌握知识的程度。}
    我们对狄更斯小说的印象是描写细致准确、对海明威文章的体验则是精炼简洁,假如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对用词的正确理解,这些肯定是做不到的。比如:莅临寒舍和光临寒舍,如果你没有理解莅临和光临的具体意思,而对朋友说“欢迎莅临寒舍”,这就显得有点夸张,过于郑重反而给人予虚伪了。用词不仅要考虑它本身的意思,也要考虑其用于何种情境之下。朋友是熟悉甚至亲密的,其实说“光临”就很好,既不失待客之道,又给人予轻松的感觉。另外,对知识的理解也反映在修辞表达上。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通过比喻,把荷的叶、荷的花描述的婀娜多姿、富含情态,如在目前。假如你不懂修辞,而直接这样写道:“叶子出水很高,高低错落有致;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真是情态逼真惹人怜!”这当然也表达出对荷的怜爱之意,但和朱自清的荷相比,意境就差了不止一点点了。这些都还只是文学素养方面的知识,类似的例子当然还有很多,就不枚举了。除此之外,知识还涉及对事物性质的了解、对事情经过的知悉、对专业领域的把握等等。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说的是,只有当你对所写的东西足够了解,动用你的文学素养进行文字组织时才不会出错,做到行文有致、表述清晰、观点明确、内容准确。

    对知识的掌握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只积累不实践,就会容易忘记,这就好比看书,你看了却不用,久而久之也就忘了。看得再多也是无用的。为什么?因为书本的知识是死的,你只有经过总结、锤炼、应用从而化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才能变成活的东西,这样才不会忘记,才能为自己终生受用。

    \color{blue}{二、文章风格反映人的性格,取决于人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
    这有一句话很说明问题,阳光就在门外,你却躲在屋里。不是阳光抛弃了你,而是你拒绝了阳光。写文章,其实也就是写自己。对于一个躲在屋里的人说,他看到的世界总是灰暗的,你又怎么能要求他写出快乐的句子来?所以,这样的人往往写出来的东西零散且重复。比如《黑色星期五》,“世界是一个垃圾场”,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这样的文笔就未免太沉重了。反之,一个心向往阳光的人,即使身处绝境,也能让人感受到活的希望和爱的生机,写出来的东西当然也就轻快而明练了。如李白的诗、毛泽东的词、毕淑敏的散文等,哪一首哪一篇不是让人捧之喜爱的?

    积极心态和良好性格的养成,既有家庭的影响,也和生活的环境有关。如果你在一个爱的家庭中长大,你看到的往往是事物积极的一面;如果你的家庭总是伴随着争吵,你往往容易变得暴戾,容易陷于悲哀和自怜,对事情的看法也就容易变得消极了。爱是浇灌一切美好的源泉,没有爱,又怎么感受事物的美好呢?我们不能选择出生,但是可以选择我们的生活。古语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和心态积极的人交往,我们也会跟着变得积极;和心态灰暗的人相处,再积极的人也会心生失望、丧失信心。所以,我们既要敢于从门后走出来,也要慎重选择交往的对象。而随着我们心态变好,事物在我们的眼里也会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象,这样的人,写出来的东西,文笔又能坏到哪里去呢?

    \color{blue}{三、思想情感是人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这点和人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人生阅历越多,思想越见丰厚。因为有些东西是书本教不来的,比如,假如没有经历失去,你就读不懂蕴含在“够了,不再有了,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诗句中的悲痛;假如没有经过奋斗和努力,你也体味不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希望。同样是写酒,李白写的是:“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看到这样的句子,纵使一个不会喝酒的人也要跃跃欲试了。这样的酒是喝多少都不嫌多的。而王翰却这样写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样的酒能醉人,也能壮怀激越,只是又不免显得悲壮了。这样的酒是喝一回少一回的了。这就能看出来,一样的葡萄酒,在游乐山水的李白和跃马扬鞭的王翰的眼里,是有多么大的不同!这难道是酒的味道不同吗,只是处境相异罢了。

    在坐井观天的故事里,我们总是嘲笑井里的青蛙,只因局限于一方天地之内便自以为那就是世界了。其实大可不必,因为反例往往更有警醒的作用。我们知道这个典故,就该明白视野局限认识的道理,从而让我们免于限于同样的情况。谁说的,“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这就是丰富我们的认识、拓展我们的阅历的好方法。

    其实以上三点,都在于加深我们自身的涵养,是内化于心的东西,而不是矫揉造作的外在修饰,更不是所谓的心灵鸡汤的案例。文笔是内化于文章的气韵,而我们在出发的路上,迎着阳光,踢着节奏,一点一滴,都可浓化于笔尖之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习是一场旅行,写作是个过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gdo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