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读书

作者: 刚克沉潜 | 来源:发表于2017-10-14 10:28 被阅读17次

    从五月中旬至六月下旬约一个半月时间,从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张承志的《北方的河》与《黑骏马》到梭罗的《瓦尔登湖》,再到今天刚刚完结的世界十大名人传记《彼得大帝》,这期间一共读了五本书。五本书风格迥异,有史学入门级专著,有中国现当代小说,也有外国文学名著和名人传记。

    首先,为什么选择读书?当我不想做或者不知道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我选择了读书。英国哲学家、作家培根曾在随笔中写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中国古人也以开卷有益来提倡读书。这样以来,虽然我的出发点浅薄,但是选择读书,总归是没错的。

    关于读书,读什么样的的书以及怎么读书,前人有其一家之言。

    民国的青年导师鲁迅说:“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制度、文化需要革新,在一切都要效仿西方的年代里,书也是一样的,从格式到内容再到思想无不仿照西方,那么,干脆就读外国书吧。鲁迅先生在对旧中国切肤之痛的感受下发出这样的的言论是可以理解的,甚至在当时是深受追捧的。时过境迁,若是今天的青年们仍然推崇只读外国书的观点,那么难免有些崇洋媚外了。

    毛泽东毕生博览群书,提倡“无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批注的阅读习惯和“三复四温”反复诵读的阅读方法。青年时候偏好阅古籍读史书,认为应该先深入了解自己本国的文化,再去涉猎研究外国的文化,先认清自己的国情,才能把握世界的风云变幻。因此,在毛泽东的读书时代,同一辈的有识之士大多选择了留欧留美学习探索救国道路,而他却选择了留在国内留在家乡思考研究民族前途。看来,有什么样的读书观也就有什么样的实践观。

    当读过一些不同类型的书之后,自己也有了一些看法和感受。首先,读中国人写的书比读外国人写的书要好。之所以这么认为,是中国人写的书毕竟是在中国文化的氛围下用中文写出来的书,无论写的水平高低,语言优美与否,至少读过之后接收吸纳到的东西比读外国人写的书要多。比如说同样是传记,读《甄嬛传》就比《彼得大帝》收获的多。文化虽然可以无国界,文化氛围却是十里不同天。其次,读外国人写的好书比读中国人写的坏书要好。这里的好和坏是相对比来说的,也是根据个人兴趣来划分的。虽然没怎么读懂《雪国》,读完之后印象也不深,但也知道至少比把时间花费在读修真言情要好。再者就是在外语水平过硬的情况下读外文原著比读中文译本要好。外文名著往往有多种译本,译者译出的作品难免不带有个人色彩,水平也良莠不齐。比如说《瓦尔登湖》,好多段落和句子翻译过来不仅使文字的美大打折扣,好多意境也变了味道。可惜自己外语不过关,只能退而求其次了。前两天尝试着读一本英文原著——《HOW TO READ A BOOK?》,最后以Oh,I have no idea.放弃了。另外,当谈及自己的读书观,我也倾向于先古再今、先中再外、边读边记的读书习惯,以后有时间也要把读过的书三复四温。

    有朋友可能知道,股市有一项投资策略叫:buy and hold.那么,读书作为人生最廉价的投资,其策略就是:read and write.

    2017.06.25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议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gdxu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