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群里的小伙伴谈到了管教孩子的过程中,通常会与老公发生冲突的事情。相信不少家庭里都会因为管教孩子而发生矛盾,无论是爸爸妈妈之间,还是年轻一辈与老年人之间。年轻人与爷爷奶奶之间的矛盾好理解,无非是教育观念的不同,老年人比较宠孩子。而夫妻之间因为孩子而吵架也是正常的。
我曾经也认为夫妻一方在管教孩子时,另一方最好不要插手,夫妻双方应该是站在同一战线上。但在我家老公管孩子的唯一方法就是提高声调和大吼,要不就是暴力管教。所以我对老公管教孩子的方法总是嗤之以鼻。其实我自己也好不到哪儿去。女儿从小性格执拗,暴力对她从来不管用,管教她总是很头疼。
作为父母对《正面管教》这本书一定不陌生,说这本书是父母管教孩子的圣经,也不为过。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也就是经常说的温柔与坚定。
但我看了另一本书《优秀是这样训练出来的》,给了我不同的管教孩子的思路。这本书的重点在于训练。
什么是训练
以前公司的美国老板经常说 “train” 这个词,“培训员工,培训供应商,甚至要去培训你的客户。“ 一开始他这么讲时,我很惊奇,对待客户不是应该更友好和真诚吗?用”训练“这个词真的合适吗?
事实证明就是要去训练客户遵守一定的规则。比如说客户要做效果图,发来的图片总是不能用,格式又多种多样,于是老板说,就是train 客户,要明确告知他们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我们要求的是怎么样,让客户按我们的规定和标准来操作。不能客人发什么我们都凑合,给客人养成坏的习惯,这其实会给后续的合作埋下隐患。
训练不同于管教,它也不是学习知识,也不是夸奖。经常说孩子要听话,但听话不是天生的,要孩子听话顺从就要训练。
如果等到孩子出了问题才想到要训练孩子,这只能叫管教,管教是事后纠偏,它是训练的一部分。如果孩子玩火和玩电导致了火灾,那父母再管教也就晚了。而且仅凭管束来规范孩子的行为是远远不够的。每个人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没有天生就令人讨厌的孩子,对于那些讨人厌、好动的孩子,要改变他们,事后管教往往效果不佳,唯有给予爱和训练。
训练的例子
在《优秀是这样训练出来的》这本书中讲到了一个训练的案例,一个1岁的小男孩总是要挣脱爸爸坐到冰冷的地板上。爸爸在孩子的腿上打了一下并说了几句责备的话。这时妈妈走了进来,孩子就吵着要妈妈抱。
故事到这里,在多数的家庭里,一般会发生这样的情形发生:
一是,妈妈接过孩子,孩子得到了抚慰,因为妈妈总是会心疼孩子,而爸爸也乐于把不听话的“包袱“甩给妈妈;
二是,爸爸叫妈妈走开,继续管教调皮的小家伙,最后怎么都管不好,只能上演吼叫和打骂。最后妈妈在外面听不过去了,和爸爸争吵起来,而孩子觉得自己受了委屈,一场争吵结束。
在我的家里,以上两种情况都出现过。
可这本书的答案是这样的,爸爸叫孩子背对着妈妈,这个动作设定了"界限"。孩子这时不肯罢休,试图找妈妈,这时爸爸在孩子腿上又打了一下,然后把孩子转过来,让他看着妈妈,同时又一次责备他。现在并没有发生战争。在以后的时间里,孩子15次试图滑下地板,每次都被打一下腿,爸爸的态度平和,既不生气也不暴躁。之后一岁大的孩子在爸爸怀里玩了3个小时。
在训练孩子的过程中,大人难免发脾气或失去耐心,这时就会失去训练孩子的念头。我们会担心我们是在强迫孩子就范。但如果没有耐心训练孩子,孩子就失去了学习的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