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是洞察、看到、观察。如果看到和行动之间有一个间隔,那个间隔就是时间。当你看到危险,那个危险可能导致身体上的伤害,那么你的反应就是即刻做出的,没有思考余地的。看到和行动之间没有间隔、没有空当,只有即刻的反应和行动。
只是在脑的层面懂,并不是在每一个细胞、每一个体(不光是肉体 [其实脑还是肉体的层面],还包括感受、情绪体、意识体、神通体、各种能量体、全部的体)都体会到古人所留下来的这些大法门。他的理解还不是透彻,还是在一个理论的层面。
所以,我才在这里要特别强调─就是头脑一点都不懂,可不可能有这个灵性的成就?
当然可能!它不是靠脑的范围才有成就的。甚至有时候,脑想太多,理解太多,建立很完整的知识体,本身是阻碍。
头脑是相对,心是绝对。
头脑是局限,心是无限大。
无常,头脑;永恒,心。
所以,看似是信息,其实基本上都是垃圾,来自于这个大脑无序的运转,随机产生的东西,迅速通过文字声音记录下来,然后通过互联网分享传播。
在这一刻这颗心能否切断这些交互?
让这颗心独处,在独处中观察理解自己,这需要拿出魄力,需要放下所有的那些所谓的“好看”的内容,真正拿出一个非常严肃的态度去观察,不再随大流,不再模仿,不再遵循,看清这样一个集体意识的幻象,一个是全民娱乐的幻象。
在这一刻行动起来去观察,去理解,去清空。
这颗心能否这一刻与安静为伴,也只有这样这颗心才有希望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
一个人得观察自己对想法的反应,是在陈述事实呢,还是在评判?评判意味着带着情绪,但如果我们能够全然地观察到自己对想法、画面的反应,这个观察的过程也是息止这些反应的过程,也是清空的过程,那这些评判和这颗心不再相关。
观察这个反应啊,观察这样一个想法的移动——想法在想象、在揣测,变得不确定,想要去获得确定感。
能否看到这颗心在那个状态的时候,它在寻求这样一个安全感,因为这颗心进入想法了,一旦进入想法,这颗心感到不确定,这是我们需要观察的。
当这颗心没有看到自己的想法的移动,进入到各种的“如果”“假如”“若是”等各种想象的场景的时候,那这颗心就陷入到这样一个想法的无底深渊。
这本身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问题,非常普遍的问题——就是观察反应,结果呢,这个内心变成了抵触反应、评判反应。
结果呢?这是新的情绪出现了。
观察反应,不是说没有反应。
能否看到想法即刻进来,生成画面;然后这颗心被画面劫持,然后整个的反应、整个的响应,至此,全是通过这个画面的反应继续进行。
能否看到这样一个非常细微但极其重要的过程?
就是说,我们整个神经系统对外界有个响应,这是正常的,但想法很快介入进来,产生了画面并滞留下来。然后这个画面继续推动更多的反应,一环扣一环,能否看到这样一个复杂的想法的反应?
当你看到这样一个过程的时候,想法的反应已经不再左右你了。
当这颗心真的这么看到的时候,你不会再问情绪的问题了。
因为你看到了它的反应,看到这个一连串的想法滞留,言论、符号所带来这些反应,这些息止之后,整个神经系统有它自然的响应,情绪自然适得其所,这颗心不会再纠结于这个问题。
为何这颗心此刻纠结这个问题,是因为这个心并没有看到反应是什么。
能否在这一刻,这颗心看到这些想法的移动,即刻断掉,不是没有反应,而是即刻打破这个想法的连续性,打破这个想法所延续的反应。
这一刻真的那么做,不是嘴上说一说,而是真的那么做的时候,这颗心自然感到这些东西跟这颗心无关了。
因为这颗心已经从这样一个想法的反应中,只有这样这颗心特别得清晰,才能看到这个问题,看到这个问题对整个人类的影响。
那看到这样一个问题,这样一个状态,这样一个危险,这样一个紧迫感,那这颗心需要做什么?这个人需要做什么?
不是想象着一个画面,“我要实现什么”,而是这颗心看到这样一个事实。
所以你看,当这颗心不再被想法劫持的时候,那整个神经系统的响应才是完整的、自然的,那情绪也自然适得其所——有愤慨,有喜悦,但没有那些“我”的挣扎,“我”的活动。
而这样一种情绪本身,它不在你的意识之内。
那就是通过一个想法去探讨一个想法无法触碰的东西,结果呢,谈的只是想法,永远停留在想法层面。
但是,这个问题非常得普遍,因为你看很多人在听这样一个内容的过程中,ta并没有真正的用心的听。这个想法总是想去问问题,想去提前预想那是怎样、那是怎样。
那样一个过程本身深意味着这颗心没有在全然的听,总是在大跳跃,总是着急去希望能够得到一个结论。
你看这颗心多么想去追求一个确定感,确信感。
在全然关注中 没有任何形式的抗拒
所以 要保持那种意义上的关注
需要你的整个身体 整个内心 整个意识
用你所有的一切
你需要理解并从任何抗拒中解脱
有恐惧的时候 就会有抗拒
害怕得不到 做不到 成不了 体验不到
恐惧在阻碍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