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崧舟细讲文本——第三讲知人论世》

《崧舟细讲文本——第三讲知人论世》

作者: 右央 | 来源:发表于2022-07-31 21:49 被阅读0次

    今天继续阅读《崧舟细讲文本》,学习第三讲“知人论世”以《题西林壁》为例。

    学习收获:

    王老师在解读文本时用的是“还原矛盾”策略。从庐山的景色入手,分析庐山的水出名,苏轼没写;庐山的峰出名,他也没提到;那么庐山的云雾,简直就是人间仙境,但他还是没写。于是,质疑他《题西林壁》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到底有没有写景?如果我们确定是写景,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知道。写景状物有一个基本原则,必须抓住特征写出景色。我们要看在这里能不能找到山的特征。很显然,我们找不到山的显著特征,即便是写景也是非常普通的。那么这首诗为什么能千古流传?有如此魅力?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要用到今天所讲的文本解决策略——“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我们就要了解苏轼这个人,也就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知作者”。了解作者写这首诗地点写作背景及他的人生境遇,外缘内因。通过分析外缘得出他当时在庐山,经历了“乌台诗案”险些丧命被贬官黄州,“熙宁变法”他这个局外人,看到了这次变法暴露出的问题,而朝廷由于推行新法心切,看不到问题也不愿意看到问题。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又身在西林寺,深懂禅有一定造诣,当方丈希望他留下些墨宝时,不会溜须拍马、见风使舵、人云亦云、尔虞我诈的内因,性格、品格,促使了他写出自己对人生,对世界最独特、真诚的感悟和理解。于是,有了《题西林壁》的问世,千古流传!

    反思: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做人如此,我们语文老师教学不也一样吗?当我们在改革中想着变花样、找模式时,是不是也忘了教无定法,语文的根是回归自然,简简单单教语文。再好的策略也只是工具,工具自身不会运作,运作工具的只能是人。人的底蕴,人的素养,人的格局,人的界限,最终决定了工具运用的效果,效能和效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崧舟细讲文本——第三讲知人论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ghl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