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李鸿章大传》阅读感悟(四):关于人性的思考

《李鸿章大传》阅读感悟(四):关于人性的思考

作者: 蓝田玉暖666 | 来源:发表于2021-02-04 12:47 被阅读0次

    《李鸿章大传》里马格里道:“我在中国待了多年,至今没有悟透中国人的秉性。他们既坦诚又世故,既轻信又多疑,既讲中庸又走极端,既崇尚礼仪又缺少公德,既烧香拜佛又毫无宗教感,有时‘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有时‘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洋教习的一番话引起了我对人性的思考。在没有步入社会之前,我很不能理解为什么世界上会有那么多纠纷,那么多官司。如果每个人都是尊法守纪的好公民,每个人都活动在自己的权限圈内,怎么会有那么多官司呢?

    步入社会后,我渐渐明白成年人的世界里,并非是非黑即白,还有许许多多的其他关联因素,比如说人性;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对错是非,只有利弊与取舍。马格里的这番话,把中国人的秉性诠释得淋漓尽致。它所展现的就是人性的两面,既有阳光的一面,又有其狭隘自私的一面。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人格类型。

    古语有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说一个人浑身上下全是优点,完美无瑕,那是不可能的。单单从一个维度去评价一个人,所得出的结论并不能真正代表这个人。像这种完美的男神或女神永远只存在于电视剧中。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必然有其各个方面的特点,比如公正、诚实、善良、机智、狡猾、自私、宽宏大量、狭隘等等。这些特点从多个维度共同构建起了一个立体的人。

    这些特点,无所谓好坏,而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展现人的本性。从宏观上来讲,每个人都有善的一面,和恶的一面。之所以表现出一些善的行为,是因为内心善的成分远远超出了恶的成分;一旦恶的一面战胜了善,那么人内心的恶魔就被释放出来了,左右着这个人的行为。从而有了“地狱空荡荡,魔鬼在人间”的结局。从微观上来说,构成一个人人格的各种因素的成分不一样,也就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各种人,各种观念,各种处事风格和思维方式。

    两个人相遇时,当他们采纳的都是积极型人格,很大程度上会出现的局面是皆大欢喜;当一个人拿出的是积极型人格,而另一个人拿出的是消极性人格,当积极型人格的人足够具有包容心时,他们之间可能相处愉快,否则就是一地鸡毛。至于,两个人用的都是消极性人格,那结局必然是斤斤计较,寸步不让,鸡飞狗跳。

    而且,即使大家采用的都是积极型人格,也不一定能避免产生矛盾。当一件事情发生后,不同的人在这件事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于是有了不同的立场。大家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同一件事,自然有了不同的视角和见解。如果要涉及到利益,由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利益能得到最大化,渐渐地自然也就有了矛盾。举例而言就是,如果你公交车上看到小偷在行窃,想着要不要揭发他。如果你对此类问题问朋友,他可能会让你守护正义,当场制止小偷。如果你问父母这个问题,他们可能会让你“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朋友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鼓励你去守护正义,而父母作为亲人,担心你受到行窃者的报复,让你选择冷漠地视而不见。这就是立场不同,想法不一样。无所谓好坏,只涉及利弊。其实,刚才的例子中,尽管朋友鼓励你去制止小偷,其实,如果是他看到了小偷,可能自己并不会去守护心中的正义,而是选择沉默。因为他深知守护正义会给他带来的直接的后果就是惨遭报复,只因当事人不是他自己,他才义正言辞地让你“坚守正义”。

    也就是说,非但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看法不一样;同一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也会不一样的。当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和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更容易出现这种双标准。孰优孰劣,并不能一概而论,只能因时制宜。譬如说我们青睐“从一而终”,却忽略了“从一而终”容易变异为“呆板保守”;我们看好“聪明”,却不能想到还有“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时刻;我们主张“退一步海阔天空”,却不料一味地退让会被别人当做懦弱。

    人性,如此多维,而又如此多变。这让我想到了,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事物都是动态发展的;同样,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时时刻刻看都需要我们思维敏捷,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刻,用不同的思维来想出不同的策略解决不同的问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李鸿章大传》阅读感悟(四):关于人性的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glbt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