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范冰(XDash)《增长黑客:创业公司的用户与收入增长秘籍》作者。北京乐游星空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二次元动漫项目“高能贩”产品总监。曾任职盛大创新院,担任“WiFi万能钥匙”产品经理。中国最早的个人站长及共享软件开发者,科技博客“同步控”创始人,资深自媒体及专栏撰稿人,网络营销机构顾问。
作品简介
增长黑客”这一概念近年来兴起于美国互联网创业圈,最早是由互联网创业者Sean Ellis提出。增长黑客是介于技术和市场之间的新型团队角色,主要依靠技术和数据的力量来达成各种营销目标,而非传统意义上靠砸钱来获取用户的市场推广角色。他们能从单线思维者时常忽略的角度和难以企及的高度通盘考虑影响产品发展的因素,提出基于产品本身的改造和开发策略,以切实的依据、低廉的成本、可控的风险来达成用户增长、活跃度上升、收入额增加等商业目的。简单来说,就是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地用“技术”来让产品获得有效增长。
作品序言
硅谷顶尖传奇风险投资家(投资过Hotmail、Skype、Tesla等项目)、德丰杰的创始人和执行董事、“病毒营销”缔造者、“英雄学院”创始人。我很激动能受邀为本书写序。在人们眼中,我似乎被誉为第一位“增长黑客”。好吧,这一切皆因Hotmail而起。当时两位创始人Sabeer Bhatia和Jack Smith想出了为人们提供基于网页的免费电子邮件服务的这一点子。项目上线后,我问道:“你们有什么办法将这个全新的免费服务迅速传播到用户那里?”他们看着我,面带茫然,只说出了Hotmail会采用传统的广告形式。作为一个仅为他们提供了少量早期资金的投资人,我觉得这样的答案既铺张浪费又缺乏理性。因此我建议,与其继续烧更多钱,不如给互联网上的用户们发一封邮件来自我推广。他们认为这一做法构成了“垃圾邮件”,会引起网民的反感。于是我进一步建言献策,既然我们对外免费提供邮件服务,或许用户会允许我们在邮件底部写点什么来打个小广告,比如“附言:我爱你,你可以到Hotmail获得免费电子邮箱”。我遭到了两位创始人的几轮白眼,这个点子本身也的确颇具争议。谢天谢地,好在他们最终决定放手一试,但把广告内容简化成了“你可以到Hotmail注册免费电子邮件”。我很高兴他们迈出了这一步,但直到今天,我依然觉得如果保留当初的“附言:我爱你”几个字,对用户会更加友善一些。
权威评论
互联网最有趣的地方在于,永远存在一种可能,让你可以零成本获得巨大的用户。增长黑客几乎是企业运营术语中出现的最晚的词汇,可偏偏又是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最被津津乐道的一环。很高兴中国终于有了这样一本研究增长黑客的书,尤其是大量的本土案例,这是国外书中无法获得的宝贵财富。
——陈大年,盛大网络、连尚网络(WiFi万能钥匙)创始人
每个创业团队都要面对“增长”的挑战,期待这本书让你了解并掌握黑客增长术的方法与技巧,不再束手无策。
——冯大辉,丁香园CTO
任何一个产品或服务,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都需要增长。一个产品能否获得增长,从小众扩展到大众,关键在用户群的选择,以及针对性的推广和传播策略。作者通过大量真实的案例,向我们展现了产品成功背后的秘密。这本书是创业者,公司产品、市场和运营人士必读书籍。
——吴疆,迅雷首席产品官
创业很多时候需要的是“四两拨千斤”的智慧,如何用巧妙的方法最高效的获得最多的资源和用户——这就是增长黑客的智慧。本书里面很多的案例希望能启发和帮助到你,让你的创业更加“简单”。
——刘成城,36氪CEO
很惭愧,要不是范冰撰写此书,我还不知道“增长黑客”的概念,看了试读篇章以后,干货满到有噎死人的感觉,鲜活的案例是最大的特点,于是去各种搜索“增长黑客”,强力推荐。
——苏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好产品App创始人
黑客增长术基本是硅谷互联网公司必备的基础能力,但国内这块还刚起步,而系统性的操作方式更少,希望范冰的这本书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王华东,经纬创投合伙人
核心内容
《增长黑客》的副标题是:创业公司的用户与收入增长秘籍。《增长黑客:创业公司的用户与收入增长秘籍》这本书的中文版总共307页大约40万字左右。小编会用大约5000字转述书中精髓,再用1000字解读总结给各位亲!下面小编将为亲转述这本《增长黑客:创业公司的用户与收入增长秘籍》。在这本《增长黑客》中,我将带您漂洋过海前往美国高科技创业的圣地——硅谷,去了解一种正在逐渐引领和重塑互联网行业营销推广和产品开发理念的新兴职业——增长黑客,且看它能为如今愈发火爆的互联网创业带来怎样的启发和借鉴。此外,我还将提供一些国内外的经典案例加以阐释,并归纳总结出其中值得深思的门道和启示。
一、营销黑客的经典代表案例
增长黑客的早期典型代表是已成功被微软收购的著名免费在线邮箱服务提供商Hotmail。在问世之初,Hotmail的产品形态和商业前景并不为社会所看好,使用者甚少。人们更多地还是习以为常地通过邮件收发客户端来保持联系。时间就是金钱,在30万美元启动资金一天天捉襟见肘的情况下,两位创始人必须尽快想到办法来拓宽知名度,赢得市场青睐。当时比较常规的做法是购买电台的广告黄金时段,或是投放路边大型广告牌。但这种做法最明显的问题在于,广告受众不够精准——你很难确保偶然听到广播的家庭主妇或是驾车驶过高速公路的卡车司机是电子邮件的使用者,大量的广告费很有可能就此打了水漂。
最后,他们使用了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来自我推广:在所有通过Hotmail发送的邮件末尾添加了一行签名:“附言:我爱你。你可以到Hotmail获得免费电子邮箱。 ( PS:llove you.Get your freee-mail at Hotmail.)”结果,几个小时后,Hotmail的新用户数量曲线陡然上涨,每天以新加入3000人的速度剧增。随着病毒传播的持续扩散,雪球越滚越大,六个月后,Hotmail的用户数突破1 00万人,五周之后,他们又斩获了第二个1 00万。
截至一年半后出售给微软之际,Hotmail已在全球拥有了超过1 200万用户,而彼时全球的网民数量也不过才7000万人。最重要的是,这一切都是零成本的,Hotmail做的不过是在自己的产品里加了一行小字,折算成代码的话,恐怕也只需寥寥一两行,手快的程序员或许只需要不到30秒。而现如今,这套“聪明俭省”的推广策略早已成了各大邮箱和聊天软件提供商们屡试不爽的“标准动作”,比如通过iPhone发出的邮件就默认会在末尾写上“Sent from my iPhone”(由我的iPhone发出)。
二、增长黑客的职责和特质
究竟什么样的人能被称为合格的增长黑客呢?在分析观察了一票优秀的从业者之后,我们得出典型的公司内部增长团队成员担负的职责主要包括如下项目:
1.数据分析——增长的工作建立在对大量数据的分析衡量基础之上。大部分时候,增长黑客在做的任务就是不断进行测试、调整并重复这个流程。他们需要与数据科学团队紧密协作,通过内部工具研究驱使数据提升或下降的因素。
2.用户获取——用户增长团队内有一部分人负责互联网营销渠道,如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搜索引擎优化)、PPC(Pay Per Click,点击付费广告)或是电子邮件广告等,每一项都包括一套极为缜密的优化流程。
3.产品研发——用户增长团队的意见将指导产品研发的各个关键部分,例如登录页面、新用户引导流程、评论互动功能和支付系统等。基本上你能想到的任何地方都留下了用户增长团队的智慧成果。
4.文化建设——团队文化对凝聚整个公司至关重要。用户增长团队协助树立数据驱动的理念,确保所有人目标一致地快速执行,并随时准备迎战风险。
5.人才招聘——初创公司招募团队成员是一项困难的工作,并非人人都愿意冒险加入一家前途未卜的小公司。但在用户增长团队的帮助下,如果公司的用户量达到五千万甚至五亿,那么情况就大为不同了。
综上可见,增长黑客工作的一般流程是:发现问题一提出可能解决问题的假设一围绕假设设计试验方案并得出结论一将成功的试验结论固定化及产品化,形成长效增长机制。 而一名优秀的增长黑客,需要具备这样一些个人素质:
1.数据为王:合格的营销黑客首先需要具有数据思维。没有数据就没有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进步。增长黑客的一切工作都是建立在数据分析的指导之上,而非拍脑门式地碰运气。产品的功能逻辑越复杂,用户数量越庞大,数据分析的成本和要求就越高,这就越是要求增长黑客在纷繁复杂的数字中抽丝剥茧,抓住问题的本质。
2.专注目标:增长黑客的工作必须时刻围绕增长展开,但有时通往目标的道路处于一团迷雾之中,并没有现成的套路和方法论可以直接借鉴。增长黑客必须自己设法找到破解的途径。整个过程可能冗长而沉闷,需经历不断的测试、改进、学习、再测试,这要求相当的毅力和抗压能力。
3.关注细节:任何一处细微的改动,都可能对产品全局的增长造成影响。增长黑客的职责之一,就是对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改动作出评估,通盘衡量得失,甚至决定某个功能是否应当上线。
4.富于创意:增长黑客这种职业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们善于左右脑同时开工,一边通过缜密的分析衡量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一边天马行空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构想。
5.信息通透:增长黑客必须一方面深入理解自己产品用户的活跃渠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扎根建立环环相扣的转化漏斗;另一方面抬眼看世界,时刻掌握海内外最新的产品和市场动向,尤其关注新生渠道和业界趋势。
在需要横向对比同类产品的数据,或是纵向挖掘上下游生态的衔接情况时,如果能够找到相关从业者私下直接交流,会大幅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在第一时间作出基于充分信息的明智决策。在美国,“我为人人”的分享精神和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下,创业帮派之间彼此力挺的氛围浓厚(如硅谷的“Paypal黑帮”)。而在国内,以北京、杭州、深圳为代表的互联网一线城市在这方面也逐渐形成了开放合作的共赢生态。
三、追求产品与市场的契合
实际上,增长黑客们做的事情也并不总是像Hotmail案例所呈现的创意那样剑走偏锋、石破天惊。业界广为传颂的著名案例也好、企业私下掌握的秘密武器也罢,其成功无不是建立在大量的数据采集和观察分析的“笨功夫”之上,并非轻易地信手拈来。为了提升几个百分点而进行数周的跟踪是家常便饭,更有甚者可以将测试周期拉长到半年甚至一年。从这个角度说,增长黑客们并非生而天才,他们那些令人击节称赞的想法源于跨界整合的思维,但最终落实为长期策略则必须经历脚踏实地的检验,特别是来自市场的检验。
在增长黑客的眼里,尽管机会横生,却也并不意味着任何产品都能经他们之手一炮打响。1983年,雅达利公司(美国著名游戏设备生产厂商)错误地预估了市场上消费者对外星人游戏的需求,匆忙生产了数百万张《城市传说》卡带,结果是这批滞销的库存最终被埋在了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中。现如今,这样的悲剧仍在每天不断重演。事实上,奢望把没人要的垃圾产品推向市场,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美梦或许不在增长黑客的负责范围内。他们真正要首先确认的是,一款产品是否已经达成了与市场需求相契合的状态,也就是业内人称之为“PMF(产品与市场相契合)”的状态。
在PMF状态来临之前,任何未来宏伟的战略规划都只能算是创始人的臆想和愿望。只有先验证市场上的确有人为产品买账,后续的一切努力才有意义。过去传统行业里那种历经数月闭门造车式的埋头研发,最终产品推出却不受人们待见的做法,在唯快不破的互联网行业里无疑是陷阱和禁忌。增长黑客们验证一款产品是否有市场潜力的方法可谓匠心独运。除了常用的套路比如用户访谈、填写问卷之外,他们有更为省时省力的捷径,那便是最小化可行产品(即Minimum ViableProduct,MVP)。
最小化可行产品的概念由硅谷创业家埃里克-里斯在其著作《精益创业>中最早提出。其基本思想是,你根本无需等到一款产品被完完整整地开发出来,再接受市场的全面检验。取而代之的是追求“敏捷开发”和“快速迭代”,即先做出最简单的产品原型,然后立即针对小范围的“种子用户”低调发布,在不断接受用户质询和建议的过程中打磨产品、调整方向,待产品具备较为成熟的商业形态,再铺开大规模的推广。尤其是船小好掉头的创业公司,与其让产品延迟三个月后才上线,不如今天就将它公之于众,尽早接受失败并谋求转型,或是验证成功后开始扩张。Facebook的CEO马克·扎克伯格推崇的名言“完成比完美更重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互联网产品的最小化可行产品形态不一定非得也是一款软件或应用。它甚至可以是粗陋的可交互原型、“伪装”得煞有介事但没有任何实际功能的网站、一张图片、一段视频,或者一个微信公众账号。例如:美国的著名云存储服务Dropbox,其创始人因个人通勤时间无法获取到电脑里文件的这一痛点,想到了做一款“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连接电脑和随身移动设备”的构想,并试图将它商业化。但他没有立即大兴土木地招兵买马、添置服务器,而是先煞有介事地制作了一段演示视频放到网络上,声称自己已经开发出了这样的东西,想试探下究竟人们能否理解自己提出的全新产品概念。
结果应者云集,有同样日常经历的潜在用户们纷纷踏破门槛,想快一些用上。真正的Dropbox这才不紧不慢地着手开发起来,最终成为了如今硅谷炙手可热的明星公司。倘若一上来就着手研发,需要面对的挑战是前无古人的产品创新、从未攻克的技术瓶颈、愈发高昂的服务器带宽成本,如若失败必将损失惨重。在国内,大众点评曾在正式立项开发一套需用时三个月的自动语音应答系统前,找来几名客服人员躲在电话线后,“冒充”成电脑系统来实时处理用户拨叫中的需求。测试结果显示,不知情的用户在与真人客服扮演的电脑对话中,冒出了许多之前未曾预料到的场景和问题。如果当初单纯追求速度,直接动手开发,很可能在付出了三个月的时间成本后,做出一堆偏离需求轨道的低效系统,费力不讨好,甚至贻误与竞争对手死磕的战机。
四、AARRR流量漏斗模型
除了厘清市场需求、帮助获取用户和增加项目营收外,增长黑客的职责范围还涵盖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其他方面,包括激发用户的活跃度、提升用户的留存率和打造一套可持续的病毒传播引擎。取各自首字母,它们并称为互联网产品的“AARRR”流量模型。“AARRR”流量漏斗模型中五个环节各自的具体含义是指:
1.获取用户:指让潜在用户首次接触到产品,或者可以更宽泛地理解为“吸引流量”、“用户量增长”。其来源途径可能多种多样,如通过搜索引擎发现、点击网站广告进入、看到媒体报道下载等。如果以开一家饭馆为例,那么这就像是饭馆确定选址开张营业后,需要努力招徕熙熙攘攘的过往人群进店一样,既可以在店门口散发传单,也可以开展免费试吃活动,或者邀请当地的美食节目拍摄一期宣传特辑。不同的推广方式,投入的成本各不相同,吸引到顾客的动机和质量也各有千秋。有的人不远万里慕名而来,有的人纯粹是想换换口味,还有的人刚好被“免费”二字吸引。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只要有人肯一脚踏进店门,这就算是良好的开端。
2.激发活跃:获取到用户后下一步是引导用户完成某些“指定动作”,使之成为长期活跃的忠实用户。这里的“指定动作”可以是填写一份表单、下载一个软件、发表一篇内容、上传一张照片,或是任何促使他们正确而高效使用你产品的行为。如同饭馆吸引来顾客,但如果顾客只是傻站在大堂无所事事,那么就无法给饭馆带来实际生意。正确的做法是通过店内陈设布置和服务员主动引导,让顾客马上明白:哪里有空位可以就坐、从何处获取菜单、如何使用优惠券、怎样办理会员卡,以及跟别人拼桌时如何相处。
3.提高留存:在解决了用户的活跃度问题后,另一个问题又冒了出来:用户来得快,走得也快。产品缺乏黏性,导致一方面新用户不断涌入,另一方面他们又迅速流失。我们都知道,通常留住一个老用户的成本要远远低于获取一个新用户的成本。因此提高用户留存,是维持产品价值、延长生命周期的重要手段。一家饭馆,如果物美价廉、独具特色,或者在某方面有别人难以复制的核心优势,那么顾客就愿意反复光临,成为老主顾。“一锤子买卖”在市场上难以立足,可取之道是成为一家百年老店。
4.增加收入:商业主体都是逐利的,很少有人创业只是纯粹出于兴趣,绝大多数开发者最关心的就是收入。即使是互联网时代的免费产品,也应该有其盈利模式。在一家客源稳定的饭馆里,增加收入可以通过制定营销策略、拓展外送业务、提高用餐高峰期翻台率等途径实现。而在互联网行业,除了直接向用户收费,还可以通过广告展示、业务分成等方式向其他利益方收取费用。
5.传播推荐:社交网络的兴起促成了基于用户关系的病毒传播,这是低成本推广产品的全新方式,运用妥当将可能引发奇妙的链式增长。这就如同检验一家饭馆是否足够有人气,就看有多少顾客愿意主动向身边的朋友推荐。口碑的力量是无穷的,来自熟人的好评往往比高高在上的权威品鉴更具说服力。
从获取用户到传播推荐,整个AARRR流量漏斗构成了一条螺旋上升的产品使用周期闭环。增长黑客的价值正是通过不断地优化产品策略,减少这当中每个环节的不必要损耗,提高转化效率,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用户群体的数量和质量,并让最优质最满意的用户成为病毒传播的新源头。如何激发用户的参与活跃度、提升留存率呢?我们先以国外的微博平台Twitter举个例子。
Twitter早期的平台黏性是很差的,用户注册之后自发地关注一些感兴趣的人,或是跟三五好友窃窃私语,新鲜感很容易在一周左右丧失殆尽,从此流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Twitter的增长团队负责人进行了调研测试,最后拿出了一套解决方案:在用户首次注册完成后,立即向用户推荐5—10个“有意思”的推荐关注对象,包括明星名媛、新闻媒体、政府机关和其他处于风口浪尖的话题中心人物。用户可以手动点选他们来加关注,也可以点击批量操作按钮来全部关注。
这样一来,降低了用户主动寻找关注对象的操作门槛,也使他们的时间轴( newsfeed)不至于空空如也、刷不出新鲜内容。有了可看性和娱乐性,Twitter对人们的吸引力就变大了。随着他们使用习惯的累积、关注对象的增加和好友关系的建立,维系用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就变得十分简单。至于如何打造一套可持续的病毒传播引擎,增长黑客们的玩法就更加脑洞大开了。
比如:Dropbox为每个用户提供了一个专属的推荐链接,当A用户将自己的推荐链接发送给B用户,引导B用户成功注册使用Dropbox之后,A和B都会在原有的2GB初始空间基础之上,各自额外获得250MB的免费空间扩容;安卓手机管理应用AirDroid为免费用户提供了只有付费用户才能享受的部分高级功能,前提是免费用户点击按钮将产品广告分享到社交网络上;国内的女性时尚导购平台美丽说曾在微博上开发了数十套“趣味小测试”,粉丝们在测试页面完成一道道问答,最终获得一个对应的测试结果,但必须先转发到微博才能查看结果,转发的过程实际上就为美丽说作了推广。QQ音乐为了增加传播行,加入了“歌词海报”功能,用户可以选取自己深有感触的歌词,配合颇具艺术感与逼格的背景图,拼凑出一张海报并分享给好友或朋友圈。
这些策略的共同点是,他们没有试图通过超量的花费来买断意见领袖的话语权,也并没有用填鸭式的广告强行灌输给受众。他们抓住了人性中懒惰、贪小便宜、爱炫耀等特点展开行动,用很少量的成本和简单的操作四两拨千斤地引发了关注潮流。
五、用数据抓取解决冷启动问题
许多新项目,尤其是社交或双边交易类,上线之初通常面临着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冷启动”问题——如果没有足够丰富的数据信息,就没法留住新增的早期用户;而如果用户不够多,则势必也无法产生更多有价值的数据信息,整个生态因而面临无法正常运转的尴尬。鉴于此,常有开发团队内部员工自行扮作用户参与深度运营,或是试图通过各种方式从外部导入冷启动需要的内容,以打破冷启动的僵局。
在如何解决冷启动问题上,增长黑客的发挥空间也很大。作者曾经参与过一款移动交友产品“追TA”,其基本玩法类似国外的Tinder:向用户全屏展示一张又一张附近异性的高清大图,如果用户对某异性产生好感,可以点“喜欢”按钮。一旦双方互点“喜欢”,代表配对成功,即可解锁对方资料并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互动。在产品内测早期,为了推广“追TA”,我们不但号召团队内部成员群起注册,更拉上了亲朋好友,这才好不容易在短短一两天内凑足了几十名种子用户。可实际使用过一圈后发现,这么多用户远远不够玩——如果用户太少,则新加入的用户看不到任何人,势必离开。
为了让这些在内测阶段邀请进来的朋友能看到更多照片从而有事可做,我们设想了很多方案,最终决定通过技术手段先从外部抓取一批照片,虚拟成真实用户的样子放到应用里。去哪里抓取照片呢?时尚网站都是帅哥美女,放进来显得太假,我们需要普通网民的头像,最好是素人素颜。测试过新浪微博、人人网和某婚恋网站后,我们发现这些网站可抓取的头像照片通常都小于200x200,放在“追TA”里看起来太小,而我们得用更大的图片,才能确保全屏填充手机屏幕。
经过一番寻找,我们将目光锁定在了当时正如火如荼的某手机K歌应用。在这款应用中,用户唱歌后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发布到微博上,其他人点击链接就能到歌曲页面收听。而正是这个歌曲的发布页面,包含有一张640x640的用户头像大图,绝大多数都是真实头像。这正是我们想要的。(上图:包含用户头像大图的待抓取页面)通过浏览器查看头像图片URL,格式如下:http://aliimg.xxxapp.com/cach e/photo/194402263_640_640.jpg。这一串链接结构非常清晰,很明显的是其中的“194402263”代表的是这个用户的唯一标识符。我们尝试更改“194402263”这一串数字,以探寻它的上边界和下边界,最终找到了在某一数字范围内,每次该数字加1,就会得到一张不同的用户头像。这些图片完全可通过浏览器或其他方式直接下载,没有作任何防盗链处理——简直就是为抓取而生。
当然,纯粹依靠机器自动抓取的照片,不一定全都可用,还是需要投入少量人工干预来遴选剔除。这个过程耗费了两名员工半天时间,但比起手动一张张找图凑够一万张,效率已大幅提升。最终所有图片选定完毕,我们将这些抓取来的照片上传至服务器,虚拟成真实用户随机地分布到地图上,作为给内测期间种子用户体验试玩的测试数据,成功地获悉了用户对产品的使用数据反馈,继而帮助我们更好地打磨产品,迎接正式上线。
后来,在产品正式问世后,我们清理掉了这些用作测试和解决冷启动的假用户数据,因为这些不会互动的假用户可能给真实用户带来挫败感,另外基于对原作者相关权益的保护,我们并没有将这些抓取来的照片用在正式的商业产品中,这是我们坚守的底线。
六、机器人脚本实现自动化运营
2013年下半年,混迹百度贴吧的网友惊奇地发现,只要在发帖时@豌豆荚吧,就能在第一时间收到来自豌豆荚吧的回复。人们无不感叹豌豆荚运营同事们的兵贵神速。原来,这些妙趣横生的回复来自名为“贴吧神兽”的自动聊天机器人。它能说善道,只要在帖子里@豌豆荚吧,它就会自动被召唤出来,在帖子下评论盖楼,与网友互动。早期的贴吧神兽不仅能为用户查天气、搜应用、讲内涵笑话、回复诸如“待我长发及腰”这样的话题,还具有神奇的学习能力,可以在聊天中变得越来越智能。
贴吧神兽的创意来自豌豆荚团队的几位员工。产品运营乔升和工程师高海浪通过对贴吧用户的分析,发现大部分人非常年轻活跃且富于娱乐精神,吧友们喜欢在贴吧这个平台上自由讨论各类社会新闻、娱乐八卦,每天都有层出不穷的精彩段子和神吐槽涌现出来。既然如此,二人决定在贴吧做一些酷的、有意思的事情,既能与吧友们积极互动、提升活跃度,又可以增加豌豆荚品牌的曝光,塑造活泼亲民的形象。
开始时他们先作了一些简单的尝试,例如自动一键签到(不久后百度贴吧也推出了自动一键签到功能)。突然有一天,乔升想,能不能在贴吧做个机器人玩一玩,应该会很有意思。说干就干。由于高海浪之前有技术积累,百度贴吧很多接口也是现成的,就只差智能回复数据库了。后来乔升和住在一起的徐博文一合计,后者正好有智能回复数据库方面的积累。于是两天后,第一个版本的聊天机器人就这样上线了。
第二天,乔升在“豌豆荚”的贴吧发了一个帖:“@豌豆荚吧,和贴吧第一只智能神兽聊聊天”。仅一个下午的时间,帖子就有了几百个回复。大家都对这种新奇简单又智能流畅的对话体验兴味盎然。当晚,高海浪查看后台日志,发现在“WP7吧”竟然也有人在@“豌豆荚吧”,于是果断用“豌豆荚吧”账号关注了“WP7吧” (贴吧用户如果不关注一个贴吧的话,发帖是需要验证码的)。很快,随着“WP7吧”内的活跃互动,神兽也陆续传递到百度的其他贴吧中,网友们纷纷转发豌豆荚吧神兽的趣味指令列表,竞相尝试,就连百度贴吧人气位居前列的“魔兽世界吧”和号称“贴吧卢浮宫”的“李毅吧”内,都涌现出一众“不明觉厉”、跃跃欲试的粉丝。
随着后台日志上渐渐出现的来自越来越多贴吧的@请求,高海浪快速反应,写了个自动脚本,当收到任何一个陌生贴吧的@请求时,豌豆荚贴吧神兽就会自动关注并回复。5天时间内,豌豆荚的贴吧神兽已经传播到了2万多个贴吧内;每天@“豌豆荚吧”的请求数也越来越频繁,超过了10力。为了解决回复效率问题,乔升和高海浪又开发了“豌豆荚吧!号”、“豌豆荚吧2号”……“豌豆荚吧20号”的机器人来分担请求。谁料想,吧友们有样学样,将“豌豆荚吧21号”、“豌豆荚吧100号”乃至“豌豆荚吧学妹”、“豌豆荚吧萌妹子”这样的相关ID也给抢注了,在贴吧里扮演起“机器人”,作出各种搞笑的回复。
短短的一个半月内,贴吧内每日有1 5万个帖子产生,贴吧内会员也达到了5万人。11月12日,贴吧神兽再度升级,推出了两个新功能:测试自己的贴吧ID和QQ号究竟有多值钱。新功能让贴吧神兽在实用之余更具娱乐性。一个月内,这两个功能累计被试用了300万次。 之后的每个月,贴吧神兽就会升级一个版本。随后陆续推出的功能包括发帖量查询、漂流瓶、圣诞送祝福、签名图定制、壁纸搜索等。这些功能均获得了上百万次到数千万次不等的使用量。
过年期间,乔升还尝试了一把“豌豆荚吧神兽陪你回家过年”的活动,用户输入“电子书”、“游戏”、“电影”等关键词就能直接从豌豆荚搜索到对应的内容。三天之内,该活动的参与人次就突破了1 1万,贴吧帖子被浏览了1300万次。网友们找到各种丰富资源,过了个喜庆充实的好年。而豌豆荚的品牌也随着神兽的走红而席卷了整个贴吧,成为春节期间的一抹亮色。
七、基于人性洞察的产品设计策略
年轻人都知道,时尚随时在变,令人捉摸不定。今天还紧俏流行的物件,隔天可能就成为了明日黄花,被抛入时代的垃圾桶。专营少女时尚服装的Wet Seal对此可不敢怠慢。这是一家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连锁巨头,其前身为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纽波特海滩,而新的得名源自其创始人1990年观赏的一场时装秀,一位造型酷似湿海豹的模特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Wet Seal的经营理念非常简单:每天,公司的554家连锁店将同时收到6箱左右的全新商品,它们集新颖时尚和原创性于一体,且价格适中。这些商品只有6周的生命周期,几乎不会二次补货,即使是热销商品也只有少量的后续库存,从而保证追求潮流的年轻女孩们每次逛店都有耳目一新的体验和收获。
为了完成这一庞大且精密的商业机器的运转,Wet Seal不惜耗费巨资。他们特地建造了占地21.5万平方英尺的配送中心,该中心年货物处理能力达到97万箱,约合6000万件单品。3台轻型海湾分拣机拥有特殊的双仓式设计,同时使用每小时可分拣1万件商品。由于挑剔的顾客往往对衣服尺寸、颜色等有不同的个性化要求,因此海量的订单处理和手动分拣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尽管Wet Seal的零售方式以实体店为主,占据了销售总额的95%,但公司迫切希望扩大电子商务的营销模式,通过直面用户的自动化下单配送机制将销售链条尽可能缩短,在缩减成本的同时更快实现对消费者眼中时尚动向的预判。
出于这个目的,Wet Seal对网站进行了改进,强化了逛店和下单模块,并且推出了一系列颇具噱头的营销活动,如模特竞选等。从35000位参与者中筛选出的1 00名面容姣好身材火辣的入围者,用自制视频的拉票形式为Wet Seal的官方Facebook主页带来了130万名粉丝和1 000万次点赞、转发。
看到社交网络里强劲的增长势头,Wet Seal并没有沾沾自喜,将它单纯视作向粉丝定向推送广告的宣传机器。通过对网站访问者(也就是作为消费主力人群的年轻女性)的浏览数据和在社交网络的行为分析,他们发现,这一人群在选择购买服装时,热衷于货比三家,挑挑拣拣。一旦出现能入法眼的商品,她们会第一时间征询朋友们的意见,看是否适合自己,以及询问如何穿搭。这个有趣而惯常的女性消费者行为,在网络的产品形态上被冠以“社交购物”的时髦名号。在年轻女性中,身边闺蜜的意见对消费决策的影响力尤其明显。
于是,2010年初,Wet Seal尝试着在网上推出了“和友人一起逛街”的服务。用户登录Wet Seal网站购买服装时,如果想听听朋友的意见,可以点击按钮连接到Facebook上,实时邀请在线的朋友查看自己相中的服装,并留言给出评价。如果发现一件适合的上衣,想再找一条匹配的牛仔裤来搭配,也可以邀请好友来帮忙一起挑选。即使两人天各一方,也可以通过该服务一道寻找服装,增进感情。这个功能上线后便受到了女性消费者的青睐。截止到2011年3月,仅“和友人一起逛街”一项功能就将网站的销售额向上拉动了10%,用户的活跃度极高。
除了社交购物,Wet Seal还推出了虚拟DIY服务。用户可挑选网站上的服装和配饰,组合出心仪的穿搭风格,并把成品图片发给朋友和其他买家分享。如果买家选中了某件商品,也能看到其他用户基于该商品设计出的穿搭图。虚拟DIY服务迎合了有独特审美品位的女性自主创造潮流的欲望,也让缺乏穿搭经验的人获得了现成的解决方案。不到一年时旬,网站的收入因此提升了20%。
Wet Seal利用了年轻人热衷交流分享的特性,通过引入社交关系链,将原本人与机器之间冷冰冰的关系,拓展为人际之间基于购物决策的交流平台。整个过程无需刻意加强对销售转化的引导,人们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选购与聊天,就像在周末逛线下的实体店那样,潜在的消费欲望自然被调动起来,而独自网购的单调孤独感也在无形之中得以消解。这正是这家盛极一时的潮流专营店的制胜秘诀。(顺便提一下,由于美国年轻人消费习惯的转变和商业竞争等因素冲击,经营不善的Wet Seal已于2015年申请破产,但他们早年的经验仍旧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与Wet Seal异曲同工的还有Etsy。这个迷人的网站汇集了世界各地的艺术家销售的手工艺品,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精致物件,值得花上几个小时仔仔细细地欣赏玩味。手工艺品并不像生活必需品那样,有着刚性的购买需求和稳定的消费周期,人们的购买动机也更多倾向于作为礼物赠与他人。于是Etsy建立了一个系统,能够通过连接Facebook账号,读取好友列表,并根据好友的资料和发布的内容,通过数据挖掘分析来猜测出他们可能对什么样的手工艺品感兴趣,继而为用户推荐适合送给朋友的礼物。
这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创新,尤其是在试图给人惊喜方面有奇效。比如说,你的朋友曾经对Lady Gaga的音乐大加赞赏,Etsy就会建议你挑选带有LadyGaga剪影的枕头、钥匙链乃至夸张造型的仿制配饰;如果朋友标记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系统就会推荐复古的恐龙造型摆件;如果朋友是一位爱猫如命的“猫奴”,那么绘有宠物萌态的壁挂图和印有英国短毛猫的咖啡杯将成为上佳之选。这个富于人情味的机制,既化解了送礼时如无头苍蝇般乱撞的风险,也能帮助用户更加了解朋友,增进入与人之间的情谊。
八、一场零成本的病毒传播活动策划
产品推广一直是互联网公司的一块心病,特别是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大家都在想方设法最大化地利用社交网络与口碑营销。云诺是一款2011年推出的国产的同步云存储服务,类似Dropbox,具备全平台客户端、一键上传、增量同步、共享群组等特色功能。2012年底,云诺团队潜心研发,对设计和技术进行了升级重构,推出了全新的2.0版。笔者当时就参与了该产品的设计和推广。
由于我们团队此前风格比较低调,在打磨产品阶段,并未过多地投入在市场宣传工作上,因此在同类产品中的知名度并不是非常高。而云存储领域中亦不乏来自巨头的竞品,在渠道渗透、舆论造势上有着天然的优势。同时我们发现,市面上的绝大部分产品将用户策略制定为免费注册+予取予求的扩容机制,门槛高、限制也较多。用户往往需要为了获得更多空间,而忍受广告、弹窗、官方新政策、辛苦地参加各种坑爹活动,仅仅是为了区区的1、2GB的空间。
鉴于此,我们团队打算趁着新版推出的契机,进行一次宣传曝光。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的预算十分有限,无法靠砸钱来实现石破天惊的创意。因此本次营销活动的目标,就是尽可能通过最小的成本找到用户普遍认可的传播点,通过活跃用户以点带面产生病毒式宣传,提升云诺品牌知名度和口碑。
1、创意的产生
●初定
“世界末日”主题的MiniSite类活动 当时,云诺最新的2.0产品在2012年10月底正式推出。“双十一光棍节”期间,我们曾初次试水了MiniSite(迷你站点)活动“和U盘分手,和云诺约会”。活动效果超出预期,网友对“赠送空间容量”的活动奖励响应非常热烈,上传的作品也体现了高手在民间的创造力和传播力。最终有800余件作品被提交。 于是我们敲定在年底再进行一场更大声势的活动,同样借助MiniSite的形式。经过斟酌,我们挑选了“世界末日”这个时间节点。一是因为2012世界末日这个说法足够噱头,可以充分发挥市场团队几位不折腾会死的青年的恶搞才能;二是因为相较之下,针对之后圣诞节的各种活动势必更铺天盖地,我们的信息很可能被淹没得无影无踪。
●大创意
在确定了“世界末日”这个切入点后,我们要做的是确定大创意。玛雅预言,时光流变、两极反转、五维空间、诺亚方舟、人畜暴走……在头脑风暴了多种方案后,我们的思路逐渐锁定在“世界末日的反常行为”上。怎样的举动才是“反常行为”呢?我们希望运用逆向思维,打用户和对手一个措手不及。考虑到市场上同类产品或免费但空间容量很小,或付费才能获得有限扩容,但用户对空间的需求其实很高,甚至能在初期左右其选择。既然这样,为什么我们不能免费送更多空间呢?——是的,更多,足够多,多到令人咂舌。那么,为什么不能是无限?
●反常行为“免费送无限空间”
在得出这个“免费送无限空间”的大致方向后,所有人都非常惊喜,同时也会有所顾虑,是否会造成很大成本?在通过对用户的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后,我们欣喜地发现,云诺的绝大部分用户非传统网盘用户,并不会上传视频和软件等盗版内容,取而代之的是个人常用文档和图片。云诺为每个免费注册的用户提供5GB的初始空间,这对普通用户而言往往已绰绰有余。而对于没有使用到的存储空间,并没有占用我们的服务器和硬盘,不过只是一个数字而已,因此几百GB和几千几万GB没有本质差别——所以,这个方向可以玩!
在经过了上述可行性评估后,最终创意经过修饰完善,包装成了一个非常有噱头的故事:2012世界末日即将来临,云诺团队的CEO非常笃信玛雅人会靠谱(当然这明显是在夸张),非常绝望,认为“空间这东西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于是亲自拍板,决定来个末日大派送,允许用户想要多少空间就抢走多少空间。——并不是每个CEO都有这样自嘲的幽默感,也没有哪家云存储产品这样慷慨地免费赠送无限空间,于是这个点子从一开始,就树立了与众不同的调调。
●如何制造有趣易传播的活动?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送出这无限空间,才足够有趣、有挑战,并且有传播力呢?单纯地任意填个数字就收入囊中,缺乏辛苦赚得的仪式感,因此并不会让用户觉得珍惜。导入微博用户关系,做成迷你游戏,开发成本过高,且容易让整个活动变得复杂。在经过了一下午的激烈讨论无果后,当晚焦躁的策划同事在经过楼下便利店买晚饭时突发灵感,回去迅速完成了这个简单却有趣的原型,并获得了一致通过。
●Just take as much as you want:
这是一个电脑程序中常见的微调控件。点击加/减按钮,数字随之改变。数字到达多少,就能领走多少空间。虽看似简单,但隐藏着玄机:
a)用户需要一下一下手动点选,才能逐渐递增数字,而不是一步到位地领走空间。有了辛劳付出的过程,才更能体现出奖励的价值。
b)云诺官方承诺点击到多少数字就能领走多少。而我们预估实际操作中真实点击的用户由于会疲劳,充其量只会点击数百下,也就是领走几百GB(后来经验证,实际数字比几百略高,在一千至两千之间比较多)。这从机制上也能有效控制我们的成本。
c)用户为了参与本活动,会疯狂点击鼠标/键盘/触控板,“哒哒哒”的声音很容易吸引左右同事/同学前来围观一探究竟。于是很自然地形成了线下的口碑传播(事后有用户反馈,他们办公室的确所有人都在玩,点击声此起彼伏,大家都无心工作了)。
d)随着用户点击数字的增加,我们会在页面随机出现卡通角色的变换彩蛋,在帮助用户缓解单调疲劳的同时,也传达了团队的活力与理念。
2、执行实施
1)核心页面的设计
完成核心页面:整个MiniSite核心页面从设计到完成开发上线,花费了两周左右时间。最终效果如下图:其间在一些策略上进行过设计或推翻:
a)微博分享,增加成就感:我们在空间领取成功环节,设置了发布到微博功能。辛苦赚来的海量空间,出于炫耀也好推荐也罢,用户有很强的动机去分享。我们通过卡通形象和欢呼雀跃的音效强化了这一时刻的仪式感。
b)独特音效,增加趣味性:在以下情景下加入了超级玛丽中熟悉的八位机音效,增加趣味性和传播点:开场动画、点击加/减按钮、空间每达到100的倍数、领取成功……
c)秘籍模式,游戏性更强:我们曾策划过“秘籍模式”,类似KONAMI游戏魂斗罗的经典指令“↑↑↓↓←→←→BA”。当用户按照一定顺序点击加/减号按钮时,空间数字有一定几率出现“异动”,很可能一下子猛增500GB。但实际测试发现,这样的设定让整体变得复杂,有一定几率误触,而且容易造成用户无法理解。最终决定取消这一过度设计。由于本次活动会真实地送出无限空间,因此我们从一开始就故意不对用户可能的作弊行为进行限制,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甚至将原本已经写好的服务器端验证模块撤下,“方便”网友充分发挥创造力来作弊领空间。
2)活动正式上线
我们选择在12月12日(距离世界末日12月21日整十天前)14:00上线。此前我们曾在官方微博和微信神秘“剧透”过本次活动将非常劲爆,因此有为数不少的微博粉丝表示从中午开始就在等候了。这让我们非常有信心。
3)活动赞助
我们特别联系了佳得乐作为本次活动的实体奖品赞助参与其中。所有参与活动的用户在点击空间达到30GB~80GB期间,都将会看到佳得乐的品牌形象和口号“解口渴更解体渴”。由于点击间隙用户需要休息,因此会很自然地看到广告。配合微博上的宣传,赞助商对我们本次活动的巧妙植入和效果非常满意。
4)零预算,如何作宣传?
本次活动在宣传上的预算是零,所有宣传主要通过微博进行。
a)官方微博发布消息:在活动上线后,我们的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的第一时间,已经翘首期待许久的忠实粉丝组成了第一梯队,开始参与活动。起先有用户怀疑只是个玩笑,于是象征性地点了十几GB,但当其发现当真可以获得,特别是发现其他人真的领走1024GB、2012GB时,非常震惊(这种与之前经验认知不协调的效果正是我们追求的),遂在微博、QQ群开始主动宣传。
b)针对活跃用户发送私信通知:我们通过微博私信,向活跃粉丝传递了本次活动的信息。特别是重点针对在上次光棍节活动中获奖的用户,因为他们更信任我们、更忠实,由这些活跃用户来推荐,更具说服力。
c)集中宣传成功案例:在活动开始的两个小时内,我们集中转发了一批空间领取成功者的分享微博,帮他们晒出具体数字,以实际案例说明本次活动的真实性。
d)名人效应:业界一些知名科技媒体/舆论领袖继而也对本次活动产生了兴趣,“@小众软件”、“@萧秋水”、“@同步控”、“@异次元软件世界”等相继转发,带动后续业界人士的关注和传播。
e)用户分享体验:随着用户成功领取空间后分享的微博数量增多,传播力如滚雪球般增多。还有用户主动再次转发并@云诺官方微博,说“我拿这么多是不是太贪心了”、“我就不多领了,凑个整数吧”(1024GB,这哥们一定是个程序员……)。仅当天下午四个小时内,我们就收到了数百条@,粉丝增加200多人,且覆盖面均为质量较高的目标人群。
5)制造病毒
技术宅拯救世界,此言不假。很快就有技术人士自称发现了云诺免费无限送空间活动的“漏洞”,通过修改前端参数/数据包信息/使用鼠标自动点击脚本等,就能轻轻松松领走10000+GB。笔者所加入的几个开发者QQ群已经开始围绕此活动展开讨论。
于是我们顺势委托朋友以第三方身份在知乎、SegmentFault(杭州一家开发者社区)等高质量问答社区发布了问题“如何运用技术手段,快速获得云诺的免费无限云存储空间?”,并组织一批有兴趣的技术高手前来回答,汇总了若干种手段。这一措施:
a)激发了技术高手比拼技术的热情,大家纷纷寻找漏洞,试图比别人领更多空间炫耀,并主动传播“战果”;
b)现成整理好的扩容方法大全,让原本对这个活动兴趣不大的用户,也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参与进来;
c)一时间关于云诺的讨论也多了起来,有担心这么玩能不能撑住的,有建议官方增加验证措施的,也有人一本正经站出来分析这其中的营销技巧的——种种讨论,让“云诺”二字的关注度一时间冲高。
6)病毒的扩散
本次活动的一大成功在于,我们主要精力花费在微博宣传,但外界的自发传播扩散非常生猛。包括百度贴吧、V2EX、各大电脑爱好者论坛、开发者社区、独立博客甚至竞争对手的论坛腹地等,都出现了用户主动宣传讨论本次活动的话题。更有技术达人,在活动结束前两天自行开发了“云诺网盘100000GB空间一键领取工具1.0”,很快便在国内各种绿色/破解/越狱网站流传开来,将这股病毒推向了最后的高潮。
3、效果检测
1)截至12月22日凌晨活动下线,日新增用户量平均增长了400%(当然不排除有马甲成分,但绝对量也很可观)。数据显示,这批新注册用户的三日内活跃率,只比平时普通用户的略低5个百分点,对于活动用户而言,仍然是算高的。
2)微博上关于“云诺”的实时搜索结果达到8万多条,“yunio”的4万多条。
3) Google搜索关于“云诺”的结果每24小时内平均新增2000多条。
4)百度指数飙升200%,官网流量激增460%。保守估计曝光量在百万级。如果聘请专业营销公司完成以上指标,费用估算会在数十万到上百万。
5)活动取得巨大成功,团队士气鼓舞,为此也特别添置了更多服务器和硬盘,以确保之后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以及为明年即将展开的活动布局准备。
4、经验复盘
通过这次成功的零成本在线推广我们感悟到:
1)打造与众不同、别出心裁的创意,同时保证能够浓缩成一句话进行传播,例如“云诺免费送空间”,简单易懂,朗朗上口。
2)简单直接的参与形式,不要挑战用户的耐心,不要抬高用户的期望后令他们失望,而是要超越用户的预期。
3)借鉴游戏设计元素,在“成就时刻”鼓励用户通过社交网络分享战果。
4)尽量设置较多亮点、槽点,让传播者有话可说。
5)故意设置漏洞,借高端用户的炫技心理实现主动的发现和传播,往往有奇效。
6)在策划之初准备好二次传播乃至三次传播的方案。
九、如何招聘以及成为一名增长黑客
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招聘增长黑客来助力推广宏图。鉴别应聘者是否是优秀的增长黑客,可以从以下几个问题着手:
●如果我们的产品出现了某个现象(比 如流量井喷或暴跌),原因可能是什 么?你会采取什么方式找出问题所 在? ●你觉得我们产品最重要的特性是什 么?
●如果给现有产品增加一个功能,你觉得应该加什么,为什么?
●谈谈你以往的成功案例?
●如果想接触某个公司或个人,你能通过什么途径?
不同的团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优秀”也是相对的。一名优秀的增长黑客不见得如万金油般在所有行业领域都有所见长,因此建议初创团队在试图发现这样的人才时,抱有平和的心态,尽可能用人所长。在招聘条件中,可以标明一个绝对必备的核心技能,并列举其他重要但非必需的次要技能,预留足够的学习成长时间即可。
一个团队能否吸引并留下优秀的增长黑客,还取决于整个团队如何看待这份工作的价值,是否授予充分的自主权与试错机会。有的公司片面重视软件研发人员的价值,愿意出高价招募工程师,却无形中淡化其他岗位的地位,这样的团队结构是不健康的(除非这些高价招募来的工程师本身都是多面手)。只有团队内全体人员将增长的理念深植心底,贯穿于整个产品开发中,全体团队成员通力配合、给增长黑客予以足够的支持,才有助于最大限度发挥这一角色或部门的功用。
对于有志于加入增长黑客阵营的朋友,如何成长、入行或转型是亟待了解的问题。不管是市场营销出身、对产品和技术有所涉猎,还是技术背景起家、兼具产品感觉和市场思维,都有相对优势。但归根到底,专业技能过硬、经得起实战检验,才是最基本的准入门槛。浮光掠影地被动接纳信息,形成通泛的了解是不行的,增长黑客要建立“T”形的知识结构一一在横向上对跨界知识信手拈来、有机整合,在纵向上有某一领域的专攻,甚至达到旁人难以企及的深度。 除了专业素质和技术功底等“硬性实力”外,还有一些“软性实力”是成长为合格的增长黑客所应当具备的:
●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缺乏外力协助和现成解决方案的情况下,唯有满腔热忱能驱动人持续探索,恒久坚持。
●聪明:网络上有浩如烟海的信息、知识、工具、参考产品可供随意取用,但同时信息噪音也很大,需要有效识别、高效筛选。聪明的人会知道什么是自己需要的,而哪些不值得浪费时间。
●好奇:从一大堆杂乱的数据和用户访谈中抽丝剥茧,发现问题和与传统认知相背离的异样细节,从而进一步探寻到别人未曾发掘的机会。
●资源:最有效的一手实践案例和内部消息绝不会来自网络搜索。好的增长黑客既要有发现机会的敏锐,又应当具有收集情报的途径。 ●影响力:增长黑客要设法鼓动和说服团队中的其他成员,形成以“增长”为核心的默契心态,这要求他既是一名好的倾听者,也是一名好的演说者。
●心态开放:要明白自己喜欢的并不一定代表大众也喜欢,而自己讨厌的在别人那里也许根本不构成任何困扰。要善于聆听他人的意见,养成空杯心态,及时将自己“清零”。
●内心强大:增长黑客的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在于试验,从不可能中寻求可能。面对风险、失败和前功尽弃,内心强大才能越挫越勇,不至于在阴影中逗留过久,而是昂首阔步地迈向下一个尝试。
●一点点强迫症:在能做到目标明确、抓大放小的前提下,对影响用户心智、事关转化的细节有严苛要求,全盘把控,而不是明哲保身、不敢提出要求。被誉为“偏执狂”的乔布斯在《The Lost Interview》(《遗失的访谈>)采访中曾说:伟大的人,不会在意自尊,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到产品上,这毕竟才是最有效的工作方式。 如果对增长黑客的日常工作有莫名的兴奋感,对上述要求成竹在胸,确信自己有兴趣和一点点天分,那么就可以考虑入行了。
完整案例:Airbnb早期的黑客增长术
2007年,住在美国旧金山的两位设计师——布莱恩-彻斯基与乔伊-杰比亚正在为他们付不起房租而困扰。为了赚点外快,他们计划将阁楼出租出去。传统的做法是在Craigslist(美国一家分类信息聚合网站,类似国内的58同城)网站发帖子。“但我们不想这么干,因为在Craigslist发干篇一律的帖子会显得冷冰冰的,于是我们打算自己动手建一个网站。”
当时城里正好举办一个设计展,周边的旅馆都被订满了。他们便很快搭建好了一个简易的网站,招徕开“家庭旅店”的生意。网站上挂出了地板上摆放三张气垫床的照片,以及供应家庭自制早餐服务的承诺一一网站因此得名Aired& Breakfast。不久他们获得了3个租客,每位支付了80美金。一周后,他们又开始陆续收到世界各地人们的电子邮件,询问何时能在其他热门旅游目的地享受到这样的服务,其中包括布宜诺斯艾利斯、伦敦、东京。
二人于是试着将这一做法复制到其他城市,通过大型集会(如SXSW,中文译名西南偏南大会,美国每年一次的音乐与科技盛典)来紧随热点,并允许人们通过信用卡在线支付。在2008年民主党全国集会期间,奥巴马在科罗拉多州的丹佛发表十万人演说。当时全市只有三万余个旅馆房间,鉴于此Airbnb适时地选择再度在公众面前高调曝光,一度获得了极高的流量和关注——尽管此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又逐渐归于沉寂。
时光快拨七年,当年的Aired&Breakfast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了享誉全球的“共享经济”代表性服务-Airbnb。其夜间租住房间的预订量甚至一举超过了连锁酒店巨头希尔顿。截至2015年春,Airbnb全球拥有超过1000万用户、100万间房源,以及约合200亿美金的估值。
●早期的资金募集
2008年项目创立之初,两位创始人需要想办法获取启动资金。一开始他们试图靠自己做的边缘业务来养团队,就买来大量的盒装麦片,并重新设计了两种总统选举主题的包装盒一一奥巴马款和麦凯恩款。他们在秋季展会上以每盒40多美元的价格销售这两款麦片,最终卖出500多盒,为他们的项目筹集了近3万美金。但这些钱对于他们而言仍然不够。选举的结果最终尘埃落定后,他们不得不设法处理掉所有麦凯恩款包装盒的剩余尾货。这让几位创始人焦头烂额,一度陷入低谷。这次不算成功的试水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小公司创业早期为了生存下来而不得不努力尝试任何的可能性。
次年春天,他们终于得以与硅谷创业教父保罗-格雷厄姆共进晚餐。格雷厄姆直言不讳地说出“我觉得这个点子简直太疯狂了,怎么会有人想到做这么一件事?”但当了解到他们曾经为了这个项目砸锅卖铁时,格雷厄姆还是被打动了。虽然Airbed&Breakfast 2009年每周的收入仅200美元,差点破产,但最终还是幸运地加入了格雷厄姆一手创建的硅谷著名创业孵化器-YCombinator的2009年冬季班,且获得了2万美元的投资。格雷厄姆事后承认,“这群甚至可以靠卖麦片来挣取收入的人,他们的项目死不了”,认为这是他见过的最努力的团队之一。拿到钱后,Airbed&Breakfast正式改名为Airbnb,随后又获得了一笔60万美元的种子基金。尽管融资成功,但此时市场上依然有人看不懂他们的商业模式,并对两位创始人同属设计师背景表示不看好。
●从现有平台挖掘新用户
当时该领域最大的竞争对手Craigslist拥有Airbnb艳羡的海量用户基数。尽管Airbnb-直试图靠塑造差异化的产品形态来将自己与竞争对手区分起来,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对于订房这样的供需平台服务而言,用户数的多少是人们选择的首要因素,因为供方会选择潜在消费者最多的平台发布信息,而消费者也会挑货品足够充足的市场来比价下单。意识到这点后,Airbnb将Craigslist的用户群视作了一块肥肉,试图从中分一杯羹。于是他们推出了一项功能:允许用户在Airbnb发布信息的同时,方便地将相同的信息内容复制一份同步发布到Craigslist上。
尽管Craigslist并没有提供这样的现成接口,但据工程师瑞希-夏亚介绍,他们实现的方法其实并不怎么费事。当时Craigslist通过网址中的一串明文参数来提交列表内容,所以Airbnb写了个自动脚本去访问并解析网址,在其中插入特定的字符,再将修改后的网址转交给用户用于发布。用户在Airbnb发布信息后,就会收到一封电子邮件,告知用户:将该信息同时发布到Craigslist可以帮助您每月增加500美元的收入,您只需要点击这个链接,剩下的交给我们就为您完成。
于是用户往往会不假思索地点击链接,毕竟这没什么坏处,反倒是增加了许多房源出租信息的曝光量。接下来,Airbnb的脚本机器人会自动执行一系列动作,除了原封不动地拷贝内容之外,还需要进行一些深加工,比如选择投递到Craigslist的哪个分类目录下,并且分配一个合理的地理位置。这项差事对工程师而言着实需要花费一番精力,因为要对每一个目录分类、区域选项及其邮编等字段作一一对应。此外机器人的工作还包括对匿名发送的邮件地址作屏蔽、绕过禁止HTML代码的限制等。
工程师陈先生回忆说:“这些工作很细碎,我甚至觉得一些非常聪明的技术达人也需要花不少时间来把它做到尽善尽美。传统的市场推广负责人应该根本想不到这个技巧,里面包含了太多的技术细节需要攻克。估计也只有被要求从Craigslist上获取用户的工程师才能想到吧。”这次成功的技术突破为Airbnb带来了几大回报:首先,来自Craigslist的回流撑起了Airbnb的人气,许多人纷纷加入注册,发布出更多出租的信息;其次,原本习惯去Craigslist发布信息的用户,开始变成Airbnb的用户,因为现在只要在一处发布就能同时出现在两处;最后,原本的Airbnb用户的黏性更强了,因为他们确确实实在这里获得了更多的收入。
●“借花献佛”
利用第三方邮件系统Airbnb从Craigslist“挖墙脚”的另一个不太厚道的做法,是使用了他们的邮件通知系统给自己打广告。 Airbnb会检测发布到Craigslist的最新招租信息,然后模拟成客户给屋主“留言”,推荐Airbnb的服务。通过Craigslist自动发送的邮件通知系统,屋主将会收到这样一封邮件,内容是:我非常喜欢你发布的这则房源,建议你把它也发布在Airbnb上吧,那里可是每月有超过300万次的页面访问量呢。 虽然这一做法相比之前的技巧逊色很多,也的确从某种意义上构成了垃圾邮件,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帮助早期的Airbnb成长得更快,且几乎是零成本的。Craigslist自然也不会坐视不管,不久后采取措施将其封杀。
●好卖相带来好收益
前面提到,Airbnb在雏形阶段曾成功吸引到3位前来旧金山参会的旅客,并在此后开始陆续收到来自世界各地人们的住宿需求,提出他们想去的城市并建议Airbnb设点。可以说,Airbnb得以迅速发展到如此规模,是因为人们的确有这样强烈普遍的刚需,而Airbnb的服务满足了他们。
随着公司的发展,到2009年,Airbnb开始筹措乔迁新居。在寻找一手房源的过程中,他们发现那年夏天的成交情况其实并不十分可观。于是杰比亚和彻斯基着手调研此事,他们四处飞行,总共在24家不同的家庭旅店订房体验,试图找出问题根源。最后终于水落石出:许多在Airbnb上张贴招租信息的人,并不懂得如何在发布内容时尽可能展现出房间最好的一面。他们拙劣的拍摄技术和糟糕的文案组织,掩盖了房屋本身的优势,让远在世界另一头的人们隔着屏幕难以作出判断。“好吧,这事一点也不奇怪,没有人会为了不知道会买到的什么玩意儿而付钱。”彻斯基说,“一般网站的做法是给用户群发邮件,教会他们如何去拍照,并给他们评估打分。”
但Airbnb采用了一种看似低效,实则奏效的方式。谨遵格雷厄姆的一句“不要在意有多少人喜欢你,关注那些真正热爱并使用你产品的人”的教诲,他们花5000美金租借了一部高档相机,挨家挨户免费为纽约的许多招租者的房屋拍摄照片。好卖相带来了好的收益。纽约当地的订房量很快上涨了两三倍,月底时Airbnb的收入整整增加了一倍。这一做法日后被复制到了巴黎、伦敦、迈阿密等地。
2010年夏天,他们干脆正式成立了项目组,专门为房东提供拍摄服务。任何房东都可以从20名Airbnb的签约专业摄影师中预约一位上门拍照。这在当时又引发了一场持续的流量井喷。虽然启动这个项目对创业公司而言费用不菲,但设计师出身的创始人深知其将带来的长远利益:受益于专业摄影师拍照的房屋,相较同类能获得两到三倍的订单量,随后Airbnb也能从屋主那里额外得到每月约1025美金的分成,这绝对“值回了票价”。到2012年,已经有2000余位自由摄影师受雇于Airbnb,在六大洲拍摄了超过13000间房屋。在亲赴现场拍摄的过程中,Airbnb也得以从线下寻访到许多典型用户,这为日后产品的发展打下了稳固基础。
●打通社交关系链
Airbnb这一新兴模式的优势显而易见,人们往往可以便宜30%—80%的价格入住家庭旅店,而不必破费预订专业酒店宾馆,并且还能与当地人交流结识,成为朋友。但也有尖锐的媒体指出,如果这一模式成为主流,那么不法分子借机从事盗窃、抢劫、非法集会等犯罪活动也将得益于这一体系,这将会使世风日下,带来恐惧与堕落。如果的确存在这一隐忧,那么Airbnb也势必饱受打压,无法做大。
媒体的担忧不无道理,Airbnb若想继续成长,就必须面对用户之间的相互信任问题。于是2011年夏天,Airbnb开放了社交网络连接功能,允许用户接连接他们的Facebook账号。当启用社交网络连接功能后,人们可以看到自己与房主之间的共同好友是谁,或是哪些朋友曾经租住了这间房。人们也可以根据屋主的地理位置、性别等信息进行搜索,找出感兴趣的房源。为了保护隐私,这项功能既可以设定为只对所有已登记自己社交网络的用户开放,也可以完全关闭。
当这一产品特性上线后,彻斯基很快宣布,Airbnb上已有16,516,967对好友关系,并且持续猛增。在通过社交网络解决了最基本的人与人的信任问题后,人们得以方便地考察房东的背景资料,选择合适的入住对象。来自同一座城市、同一所大学、同一个街区的好友之间的联系与交易也更为紧密。
●星VS心
2012年夏天,Airbnb重新设计了“心愿列表”功能。四个月后,45%的用户使用过该功能,累计创建了超过10万个心愿列表。 在此之前,心愿列表功能其实早已上线数年。但团队希望通过优化来探寻更多的可能性,看看是否还有提升的空间。在完成了一系列优化之外,团队又试着将代表收藏功能的星形图标修改为了心形。结果他们惊讶地发现,单凭这一个简单的小改动,就让用户的使用率提升了30%。
对此的一种解释是,这一改动使心愿列表从简单的功能价值上升到了情感价值。人们不仅可以用它来标记自己中意的房间,以便在出行之前对比和预订,还可以在雨霾风障的糟糕日子里或是焦头烂额的繁重工作中,通过欣赏这里精美的居家摄影,寻求片刻的宁静安详。这简直成了一种暂时逃离残酷现实的手段。
●拥抱移动
为了迎接移动互联网的趋势浪潮Airbnb于2013年10月开始着手筹备专门的移动团队。早在那年七月,Airbnb就已经允许屋主通过移动设备发布信息和上传照片。十月到来时,已经有约50%的用户使用了移动应用。这些人对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是非移动用户的3倍多,意味着订单的成交率高出了8倍。此后在对应用的改版中,团队又陆续加入和优化了其他功能,包括动态图片、地图定位、探索目的地等。
●用户推广计划
2013年年底,Airbnb计划重新启动他们的用户推广计划。这一计划之前被认定为“未充分利用”且“实际成效不佳”。Airbnb的产品增长部门经理古斯塔夫觉得这样的东西着实需要整顿。为了全面改造用户推广计划,他们先是调研了此前的数据,认真研究每一个推介与被推介的用户的使用行为及留存情况,尝试预测什么样的人会转化成真实的用户。同时他们与业界有过成功案例的公司进行交流,探讨好的执行包含了哪些要素。
通过A/B测试对比使用邮件、Twitter、Facebook和外链带来的流量特征,团队对文案进行了调整,以确保推介邀请看上去像是在“给朋友优惠”,而不是乱发小广告。他们认为在推介内容中加入发送者的照片能增强这种好友之间互相送礼的感受。另外,他们也发现通过Gmail和安卓手机API调用通讯录获得的联系人,往往有更高的转化率,或许因为这些人彼此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
最后,他们还有一个关于推介文案的结论:给用户展示“利他”的文案,比“利己”的文案更容易带来转化,比如告诉用户“邀请好友可以获得25美元”的效果就不如“向你的好友赠送25美元旅行经费”更打动人。经过3个月的封闭开发和3万行代码的沉淀,Airbnb全新的用户推广系统于2014年1月份正式上线,带来了转化成效的明显提升,在某些地区使订单量激增了25%。这些被推介来的用户,相较普通用户而言,有着更高的留存率,并且也更愿意继续推介其他人加入。
●可控性高速发展
Airbnb的发展经历引发了投资人与国际媒体的侧目。《财富》杂志曾在2012年撰文评论,“不管按照哪种衡量标准,房屋租赁网站Airbnb的发展速度都显得太快了些。短短4年间,这家公司已经新增了约500名员工,估值达到13亿美元,在全球各地都开设了办事处。不久前Airbnb又在旧金山开设了新的办事处,还需要再招募700名员工。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人们使用这一服务的盛况:每晚都有5万人住在通过Airbnb网站预订的房间里。”
偶然成为CEO的彻斯基此前可能从未料想到,自己在罗德岛设计学院学习设计的经历,奠定了他日后建立超凡产品体验的基础。新颖的增长策略也带动了推广形式的新潮流。“我们即将迎来互联网新一轮的发展浪潮。似乎无可避免的是,人们将逐步从线上世界走进线下的真实世界。而我们就是要在现实世界里再现人们在Facebook上的活动。”
看来,Airbnb致力于连通线上与线下世界的发展之路,将继续越走越远。 好,这本书的精髓解读到这里就基本描述完毕,如果你对这本书内容感兴趣,不妨读读全书。我们身处智能时代,它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可能会造福人类,也可能会给人类造成各种各样的困难。不管怎样我们只能接受而无法拒绝,因为我们都一样生活在趋势的大潮中.......下面接入本书总结阶段......
解读总结
《增长黑客:创业公司的用户与收入增长秘籍》这书中,不仅为我们列举了各种诡谲、奇巧的商战打法,狡黠之余却也透露出增长黑客的那种桀骜不驯与天马行空的嬉皮士精神。这本书还收录了大量类似的“黑科技”和“不为人知”的案例,将为我们打开全新的视角。众所周知,市场上有大量关于互联网公司如何做营销的书,但绝大多数陷于“烧钱投入”和“体力劳动”两种路数。实际上,在大洋彼岸的硅谷,一种全新的职业——增长黑客,正在逐渐引领和重塑互联网行业营销和增长的理念。
无论如何,本书列举的策略成功地帮助了创新产品以几何级数传播。Steve Jurvetson和作者根据产品传播具有类似病毒的特质,而创造了“病毒营销”这个专业术语。在此之前我们曾听说过“有机营销”这个名字,但显然没有本书定义的病毒营销”更酷。 后来,作者和他的团队并没有将这个策略申请注册专利,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决定将它无偿地贡献给这个世界,这难道不是另一种科学精神的具体诠释么?也可以称之为奉献的公益精神。
由于作者极其团队无私奉献的“病毒营销”模式,给许多优秀的产品通过口口相传而声名远播,市场营销也将因此节省大笔开支。 在那之后,成百上千的公司采用了这种病毒营销的方式来传播他们的产品。作者创建的公司Four 11最先被雅虎收购而成为了YahooMail。许多其他的电子邮件服务也相继加入到这个行列,包括Gmail、Applemail等。小编查阅相关资料得知,这个点子释放的力量远不只如此,很多基于通讯交流的产品都陆续采用了它。
一名创业者如果真的想做成一件事情,那么似乎任何事情都是可能发生的。社交网络、邮件营销、磁力营销等病毒营销的相关概念,连同搜索引擎排名的优化、众包、市场协作等,共同构成了如今被成为“黑客增长术”的概念,这也即是本书的主题。 任何软件、网站、桌面程序、移动应用乃至未来的新异产品,无论是数字化的抑或通过实体介质,都应当参考黑客增长术,其目的是以最低成本甚至零预算来将产品最大程度地推广到全世界。
事实上,站在今天这个时间节点上,当我评估一家公司的商业蓝图时,“是否懂得运用黑客增长术”会与“如何研发产品服务”视作同等重要。增长黑客能够巧妙地将技术细节掩藏在产品策略背后,通过对影响流量转化的各个环节的精确把控,达成商业目的。在这其中,技术扮演的是中立和开放的角色,本身并不带有任何情感成分或道德倾向,它所具备的是增长黑客赋予它的解决问题的明确目标。相比线下行业有着相对完善的制度法规和道德约束,互联网产品的开发者通常掩藏在屏幕背后,加之技术演进日新月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许多时候增长黑客采用的手段会显得并不那么“高大上”,甚至某些策略在传统商业逻辑里会被视作灰色地带,例如前文所述的Airbnb“挖墙脚”Craigslist的案例,多少都带有一些擦边球的意味。
当然,增长黑客们也应当具备一定的行为底线和是非观,否则就可能逾越红线,触碰到他人的正当利益,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例如国外某些社交软件私自上传用户的手机通讯录,以此试图挖掘更多商业价值,却由于侵犯隐私而饱受非议甚至惹上官司;国内某手机猜谜游戏在未经用户许可的情况下,偷偷将拍摄到的用户视频上传到网络上供网民肆意围观,令私生活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这些为了增长而不择手段的反面教材,值得警醒并谴责。
在快速演进的变革时代,陈旧的技术和前人的经验只能聊作参考,世上没有永远奏效的银弹。增长黑客们破解产品营销密钥的尝试永无止境,臻于至善。在未来,同时具备技术背景与营销思维的增长黑客们将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线上线下的藩篱隔阂也将被逐渐打破。
或许,今后某一天,互联网行业的所谓“增长黑客”与传统行业的技术营销类职务的概念划分不再那么清晰,二者将同样承载起原子世界与比特世界的连接疏通重任。好,这本书的其它精彩文字图片,均在文后的下方,欢迎您来互动阐述您的想法,我把这本书非常实用的细节精华基本为您转述出来见上文,附加了小编个人对这本书所列管理学方面等相关问题的初步理解,您可以点击文本复制粘贴为已所有,为什么我这样慷慨?因为无论你是否署名我的作品它都是我的思想和精神,这是无法改变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有时间后缀您的想法和问题。书后我们有找时间一起切磋学习,共同进步。解读总结到这里全部结束了,就到这里吧,我们下本书再会!
作品精选
世界上从来不缺乏聪明的头脑,为什么直到最近,“增长黑客”的概念才开始流行呢?或许近年来,游戏规则正在悄然改变。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第三方工具降低了初创团队的开发门槛,Google Analytics、Mixpanel等“即插即用”的服务只需开发者在程序/网页内嵌入几行代码,就能一条龙式地以低成本实现数据采集、渠道统计、设备追踪、用户使用行为分析等功能。
初创企业再也无须抽调专门人力“重复发明轮子”,就能用最小的代价快速搭建和测试产品,获取影响产品性能的各项指标。配套工具的唾手可得,让初创团队得以着眼于产品增长本身。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行业巨头出于扩大市场份额、构建生态系统、完善配套服务、探索盈利途径等需要,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开放生态,并发布了配套的API供开发者调用。开发者通过接入平台,能够直接调用平台的身份授权、用户关系、内容数据,以及计算能力。产业的融合为初创企业带来更多变革和创新机会,也为富于寻找增长点的增长黑客们提供了闪转腾挪的全新舞台。
当然,营销费用的水涨船高也成为推动“增长黑客”兴起的重要原因。StumbleUpon增长部门主管艾伦·琴(Aaron Ginn)曾这样形容:“用户正在一个溺水沉没的过程中。他们开始不再在意下一个神奇产品会在什么时候出现,不管它有多好。分发才是现在每一个产品和创业公司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以移动应用为例,2011年最有效的移动应用推广方式是Admob,当时具有先见之明的游戏厂商只需要花5万美元把中国区的流量全部买断,每天就能获得140万个点击和1.2万名新增用户。
2012年前后,市场主流渠道的应用单用户激活成本约为1元钱左右,两年之后成本又上升了3~5倍,某些特殊品类的应用如游戏、电商,单用户激活成本更是达到了惊人的几十甚至上百元。曾经靠砸钱就能堆起用户量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开发者们不得不想破脑袋探寻更多的途径和偏门,于是曾经被视作有违商业道德的“刷榜”开始大行其道,甚至固化为一些手机游戏公司的长效机制。对于成本吃紧的初创团队而言,大量的经费投入是无法负担的,寻求砸钱之外的突破口就成为当务之急。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业压力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催生了新一轮创业的热潮,市面上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创业团队,这在客观上也唤起了产品增长的需求和对增长黑客的推崇。
目前,“增长黑客”正在成为互联网创业领域的新风潮。据全球权威的IT研究与顾问咨询机构高德纳咨询公司(Garter)调查显示,70%的高科技公司已经设置了“增长黑客”或者与之类似的技术营销类职位;前瞻客(Forrester)研究公司和天狼星(Sirius Decisions)咨询公司也在相关报告中提倡了企业设立类似职位的重要性。
2013年11月,第二届Growth Hacker Conference在美国山景城举办。次年2月,第一届大型增长马拉松(Growthathon)也在硅谷完成首秀,比赛为创业公司中赢得最多用户的增长黑客颁发优胜荣誉。这一切都促进了对“增长黑客”概念的普及。而在中国,这一概念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所熟悉和认同。
作品目录
第1章增长黑客的崛起
1.1 创业家的黑暗前传 1
1.2 增长黑客的胜利 4
1.3 什么是“增长黑客” 6
1.4 增长黑客的职责和特质 12
1.5 一切用数据说话 17
1.6 增长黑客担任的团队角色 20
1.7 如何招聘增长黑客 22
1.8 如何成为增长黑客 28
1.9 增长黑客的常用工具箱 30
第2章创造正确的产品
2.1 Instagram重生记 36
2.2 PMF,探寻产品与市场的完美契合 39
2.3 拒绝昂贵的失败 42
2.4 需求,催生产品的第一原动力 45
2.5 用最小化可行产品验证需求 49
2.6 产品早期是否需要适配新的平台环境 60
2.7 “行胜于言”的用户调研 62
第3章获取用户
3.1 筛选你的种子用户 64
3.2 从最笨的事情做起 68
3.3 社交红利:蕴藏在开放平台下的流量矿藏 71
3.4 用数据抓取“借鸡下蛋” 77
3.5 内容营销:打造持续输出的传播引擎 81
3.6 搜索引擎和应用商店的优化营销 89
3.7 捆绑下载 95
3.8 排排坐,吃果果 96
3.9 用嵌入式代码和小挂件让你的品牌无所不在 100
3.10 宣传报道的文案撰写 104
3.11 从线下到线上 108
3.12 海外扩张 112
第4章激发活跃
4.1 职场社交巨头的用户激活秘诀 116
4.2 A/B测试,网站活跃率提升的法宝 120
4.3 移动应用的A/B测试 128
4.4 另辟蹊径,降低用户活跃门槛 133
4.5 旷日持久的补贴大战 136
4.6 游戏改变世界 139
4.7 我,机器人——脚本自动化运营 146
第5章提高留存
5.1 留存与流失 151
5.2 优化产品性能 156
5.3 有损服务——放下不必要的坚持 159
5.4 引导新用户快速上手 163
5.5 社交维系与社交解绑 166
5.6 设计唤醒机制 169
第6章增加收入
6.1 免费的世界 181
6.2 免费午餐的终结 190
6.3 重定向广告,寻找消费者的热追踪弹 193
6.4 看Wet Seal如何抓住时尚的脉搏 196
6.5 用互联网思维在微信里卖月饼 199
6.6 变惩为奖,堵不如疏 201
6.7 建立商业智能系统以小博大 204
第7章病毒传播
7.1 用病毒传播撬动增长的杠杆 211
7.2 坏事传千里——Bug营销 213
7.3 借势营销,乘势而上 216
7.4 构建产品体外的病毒循环 223
7.5 产品内置的传播因子 229
7.6 病毒传播中的用户心理把握 233
7.7 用邮件提醒增强传播效率 241
7.8 病毒传播的策划与打磨 243
第8章完整案例集
8.1 Airbnb 254
8.2 Tinder 263
8.3 Github 273
8.4 美丽说 278
8.5 外卖库 286
后记 增长黑客的职业道德 297
附录A 增长黑客应当关注的常用指标 301
附录B 国外优秀增长黑客名单 30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