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花缭乱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东西太多,看不过来;另一种是一切如常,视物却起了变化;比如在户外走着,树冠碎掉了,人脸模糊闪烁,光线刺目,空中有一小团一小团的烟花在绽放……我属于后者。
频繁使用手机,尤其是在夜里看了视频,不花也怪,花得活该。这下好了,目光一接触阳光或者屏幕,眼眶就一阵刺痛,只好戴上了墨镜,在屋子里也戴,我说自己像个大咖,儿子说分明是个瞎子。
这个样子,就不得不提刘存惠,我的眼睛就是看他的授课视频搞得半瞎,没办法,课程太精彩了,眼睛花就花吧,毕竟我也获得了不少快乐和启发。
讲解写意画时,刘存惠的几句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见解,有被点化的感觉。比如他说,“矛盾造成画面的情趣,矛盾越大,情趣越多。”
在一幅画中,追求的不是协调,而是矛盾,琢磨一番,确实很有味道。有矛盾和冲突,也意味着有激荡和碰撞,正是生机勃勃的鲜活状态。比起单纯地表现岁月静好的画面,它更真实,更具有张力,也更能带来深度的思考和宁静。
他还说,“虚为主,实为辅。”
“突出的花不要画得完整无缺,一瓣不掉,重要的花恰恰要零零落落。而衬托在后面的淡花却是完整有型的。”
我们通常把主角刻画得完善,交代得清楚,这里的主张刚好相反,用完整的陪衬烘托主角的零落。“这是一种审美”刘存惠说。
“墨可以使颜色纯度减弱,可以使色彩由明到暗,增加厚度。什么叫暗?暗就是灰,冷灰、暖灰,灰颜色最美。”
在画紫藤时,刘存惠调出一种紫色的灰,就是在色彩中加一点墨色,他非常推崇这种纯度低、有厚度的色调。事实上,灰色的确最有内涵,所有的颜色调到一起,最终都会成为灰色。
他用笔尖蘸那一点墨色时,我想起一个词叫“自黑”,看来自黑是一种境界,在绘画中同样能体现出来,你看,黑着黑着就变成有内涵的灰了。
有的老师说画花头的毛笔可得小心,千万不要蘸到墨汁,近墨者黑,会把花瓣搞得脏兮兮的。
刘存惠的花朵与之不同,他的笔下,纯净、暗灰的颜色交替出现,斑斑点点,似有似无的花朵随意碰撞组合,产生了不同寻常的美感,令人叹为观止。
都说文理画理总相通,戴着墨镜整理出的这些感悟,兴许对绘画有启发,对文字亦有帮助,那样最好了,也不枉我眼花一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