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视、电影、看B站上的分享或者观点, 你是会相信,跟着走, 还是说怀疑,或者半信半疑,或者全盘否定,再不去看了?
现在已经到了全民都可以发布资讯的时代, 每个观众都应该思考更多,给自己更多空间去信或不信。
前段时间, 那个每天写2000多首诗歌的女孩子, 也成了网络红人, 还专门有网络视频在聚众介绍这个神奇的女孩,看着主持人那卖力的样子, 那激昂的演讲, 我脑海里就四个字: 关了!不看!
还有那个2岁就开飞机, 4岁横渡罗布泊, 8岁怎样, 12 岁什么大学毕业的小神童, 我当时就问一起的小伙伴, 那飞机是玩具飞机吗, 他是怎么够得着去操作的? 还是说现在飞机都超级智能, 用脑电波或者一个眼神就能驾驭?
去罗布泊前,是不是先独自爬爬山呀, 上过峨眉山吗?缺氧吗?
作为一个小学生的父母, 如果也去信那些神童, 努力要把自己的孩子往那个方向去培养, 那真应该先好好冷静地想想, 是不是自己得先找个老师好好学学如何自我教育和成长。
知乎上很热门的一个话题就是 读了那么多书, 懂得那么多道理, 为什么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这其实也算是一种 ”观众思维“, 读一些方法类的书,比如21天学会XXX,如何40岁退休,一年顶十年(很好的一本书)只是在读的时候不停地戳大腿, 大呼过瘾,但放下书还是老样子,那这种书读得越多,估计会越焦虑。
另一个原因估计是自我感觉读了很多书,其实还是书读得不够多,说懂得很多道理,估计也只是听到的一些道理, 但道理的出处和过程并不了解。虽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但如果所读书的量够大,面够广, 质量也好, 那么信的信的, 就真的是有自己的想法了。所以多读还是最根本的。 如果只是读了些别人总结的书中的道理,或者是读的别人的书评,或者只是同类、同质的书读得多而已, 还不够杂,不够广, 也说不上够不够好,那么也难免大概率会走偏了。
在《思维的囚徒》中, 提到一个概念:保持思维的弹性。 这个听起来就很有趣, 有弹性,就是不死板, 不僵硬,少带有成见,时刻要提醒自己 能否站在 旁观者的视角 看看自己当下的状态。
要保持思维的弹性, 那阅读和写作就是很棒的方法。 保持开放的心。
其实有时候我们愿意相信一件事情, 也只是满足我们的一种心理而已。
我记得几年前, 一个年轻同事 提起自己的男朋友, 男朋友不愿意结婚, 男友自己把自己说成个渣男的样子, 比如什么时间和哪个人做了什么事情, 这么多年和多少人做了什么。
一起的几个走得近的同事, 都在描述那个渣男做了些什么, 大家都感觉怎么天天水木上看到的段子,身边就真有中枪的呢?
这时刚来的一个大姐听大家说得热闹,就问大家,咱算一算, 如果是真的, 难道他是从18岁就开始这样风流了? 上到55, 下到 18、9 的没有底线?他是有钱还是有貌?还是有胆? 把自己说得那么渣。 他就是找理由让她死了心, 他根本就是不想婚而已。
于是大家相互看看,似信非信的,场面一下安静了许多。
有时候 可能真正的故事 并不复杂, 只不过是众人更愿意让故事复杂而已。 要是这样看, 那到是观众成了创作者, 创作了自己熟悉的桥段。 那么这种情况下,就更应该放下喜好, 从底层逻辑去思考一下原因了。
最近我也开始了自己的理财路,股市、基金市场、债市等等,都在学习。财路上的消息和观点那更是不计其数,还不乏说得有理有据,要信吗? 要跟吗?
其实很简单, 跟或不跟都要有自己的逻辑。
理财这事,更是要自己多学习,也要多些耐心, 懂得也乐得和时间做朋友,慢慢变富。
生活中很多地方需要我们有自己的思考,很多时候 ,该信啥不该信啥,是要看是否有更底层的思考, 是否能从第一性原理出发, 找到更本质的东西也就离看懂真相更近了。
今天是我的第一天, 参加阿何老师的 写作训练营 (体验营)开始读书、写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