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室走向自然的课程设计,难亦不难
引言——
一颗简单的石头,或许能够窥探隐藏在孩子们内心深处的冒险指数,一棵大树,或许能够体现孩子们面对困难时的抉择……我们尝试用自然打开孩子的内心世界,用更有趣的方式引导孩子们去思考信息。
激活孩子的好奇心与感受力,引发孩子观察和感知,激活孩子主动选择面对挑战的信心......一次简单的课程,是我们的导师团队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与实践后的成果;更是包含着我们导师团队想要传递出去对孩子的爱。
以槟榔小学六年级某班假日小分队课程为例——《假日小队周末营之夺取制高点》分享导师在做课程设计的过程。
一.设计思路碰撞
1、孩子的需求是什么?(运动,有趣)
2、六年级的孩子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体能好?心智逐渐成熟?团队合作?)
3、我们期待给孩子带来什么?(体能运动,品格塑造,团队合作,有趣的学习)
我们在评估六年级的孩子应当具备的能力前提下,经过第一次户外踏勘,我们设计了两条可选线路:
一条是以登山为主要线索的探险型线路,我们姑且评估这条线路的挑战难度为三星;另一条线路是市区内公园后面的徒步山道,论起挑战难度,大概只有一星,但我们觉得可以设计更多可学习的内容。
可能是出于教育者的习惯,我们下意识地给第一次参与我们的户外课程的孩子们推荐了难度一星线路:以观察和感知为目的徒步明清古道,地图识别,自然观察,户外应急措施。
二.课程目标和应用工具厘定
课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其实都会有其意义和目的指向,这个半天的课程,到底要包含哪些知识点,知识点要深入到什么程度,是教还是引导孩子探究,如何引发孩子兴趣,主动探索的好奇心,激活孩子主动选择面对挑战的信心,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认知自我,感知他人.......这是课程设计需要考虑的事。
当然,要留有哪些悬念和更多孩子想要探寻的内容,也是课程设计者需要考虑的事。
1、挑战项目。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一星的徒步课程,感觉上确实难度太低了,如何增加一些挑战,让孩子们对CBC(自发性选择挑战)有所感受,也更能有团队合作的体验,这是课程设计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第二次踏勘的时候,我们在终点前方找了石壁,让孩子可以做攀爬挑战的体验,导师们自己做了几次挑战,评估安全性,毕竟安全性是所有活动最重要的前提。
2、户外急救。户外急救,是一门非常具有系统性和专业性的技能,关乎生命。如果只是一知半解,反而可能会造成救治伤害。最后,我们商定要和孩子描绘清楚特定环境和特定的状况下的心理意识和处理方法,而不是简单的固定、包扎。
3、文化元素。因为选定了明清古道作为徒步地点,我们在第三次踏勘的时候,着重观察了作为明清古道的文化元素。明清古道只是小径,做很深入的考究或许不具有特别大的价值。但到达一个地点,就要去了解当地的故事,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这是导师们希望孩子们具备的能力。
4、地图识别。希望借由对地图的识别,让孩子掌握更多了解世界的方法。
5、自然观察。我们对自然的认识就像我们面对艺术作品一样,是从美丽的东西开始的,大自然给予了我们无穷无尽的美的灵感。审美的获得来自于感知力,而感知则关乎“想象力”,关乎“耕耘的意识”,关乎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自然“不可思议的纷繁复杂”。学习自然观察是这次活动的一个重点,我们选定了两种易于辨认,又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作为孩子寻找和观察的植物。但是在短短的时间内,又很难将完整的自然观察方法教会孩子。导师们最后选择了思维导图作为自然观察的呈现工具。
三.情景化的设计
情景式的课程设计,会让孩子更有代入感,也更容易体会课程当中要传递的思想。在短短的半天时间,要把这些课程的内容融入进去,又要有趣且合理的情景,导师们很费了一番脑筋。不同年代的背景考量之后,我们还是选择局长的老梗,神秘事件行动局(局长是神动局局长)的解救行动,孩子们都是神动局的小特工了。
我们首先设定了在制高点有人受伤了,孩子们获得信息要去解救,沿途需要采药,准备解救的材料。
情节的设计,游戏化的学习,导师们一遍一遍讲着故事,分工扮演不同的游戏NPC,为了让孩子们迅速地融入情景,我们设计了独特而又有趣的团队动作,作为和NPC 对接暗号的标志,对调动孩子内心的冒险激情十分有效。总之,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第三稿的教案四.风险评估及预案
经过前三次的踩线,我们制定了整个课程体系的内容,而第四次踏勘,重点落在整个过程的风险评估系统上,紧急状况的后撤路线方案设计,雨备评估和预案设计。
这个部分是每次活动和课程的重点,这里不细展开讲,相信这是每个教育团队的关注焦点。
五.执行与反思
1、关于放弃和团队:能感受到有几个孩子是比较容易产生放弃的念头。团队当中互相影响支持他们继续的关键。
2、关于观察:孩子们在第一个NPC的关卡所花费的时间,大大超过我们的预期。对于开放性的观察任务,孩子们听而不闻,只对于找到NPC有感觉,孩子们一路狂奔,迅速找到NPC,结果对于NPC提出来的问题完全无感。领先者一听到问题,未及告知自己的小伙伴,又带领着其他的小伙伴,一路狂奔原路返回寻找线索,然后有一路狂奔来到NPC这里,发现对于NPC的问题,还是无法给到正确答案。
孩子们立即想要放弃,超师对症下药,与自然形成的小领袖及时沟通,小领袖带领小伙伴再次原路返回,这才找到答案。
3、关于联想思维:第二个任务,孩子们要寻找两种药材时,凸显孩子们联想思维训练的不足。孩子们完全无法想象需要采集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
4、关于身体协调能力:挑战石壁的时候,有7个孩子对助跑有点不知所措,跑半天到石头前面就趴石头上。有1个女生对走不平的山路感到比较困难。
5、关于急救学习:因为之前在其他的营地活动中学习过急救(包扎),所以孩子们在一开始听阿飞老师讲的时候有些心不在焉。但几个问题之后,发现他们之前的学习更多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老师提醒孩子们,关于生命的学习不可轻慢,孩子们明显专注和认真起来。
6、课程整体评价:课程设计和执行中及时评估调整团队动力状态,从前期的热身激活,到参与中的矛盾冲突,再到聚集一起并愿意共同迎接较高挑战,直到最后成功。孩子们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激情满满,团队的和谐度较好,愿意参与课程的各项尝试,全员完成挑战任务,每一个参与者都能感受到自己付出的努力并获得成就感。
课程总体设计感对于孩子的难度指数整体在三星左右,适度挑战,但努力一下可以达成。孩子们的自我反思,主要集中在榜样的力量,团队合作,用心听仔细看。
可以感受到孩子们成长的喜悦,但因为课程时长的限制,很多训练和细节没法继续展开,期待后续有更多的互动能够支持到孩子们成长。
六.总结
一个半天的课程设计,我们去了五趟明清古道,经过各种模拟,情景代入,执行实践,学习内容研究,最终形成了《假日小队之夺取制高点》的课程。融合体能训练,自我挑战,人文历史,地图定向,户外急救,引导孩子思考与观察的习惯,完成一次跨学科的自然课堂。
这不是唯一的案例,我们几乎所有的线路课程,都是这样一趟趟走,一次次针锋相对的争论,一遍遍地梳理,我们看到很多做营地教育的同行和我们一样样兢兢业业地做着教育产品,当然也有同行只是简单的复制我们的课程,我们反而希望,如果要复制就复制到位,别马虎,才能让更多的孩子真正在自然的观察与感知中,打开更宽广的世界。
细节一遍遍梳理 涂鸦里,随时记录点子 课程设计的规律渗透在点点滴滴每个孩子都能长成他最美好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