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关了两天禁闭,没有手机,没有钟表,只能在规定区域内行动(比如去卫生间),休息时只能望着窗外的天空和花圃……干啥呢?去参加了某地的一场教师招聘。
招聘涉及到从小学到中学甚至还有职高的各类学科,2000多个考生经过笔试的筛选,有200来人闯关成功参加面试,其中将有1/3的人被选拔上岸,如果后续没有其他问题,那么她们就成了教师队伍中的一员。为什么是“她们”?因为举目所见,男生寥寥无几,我所在的初中语文组,总共18人应考,无一例外都是女生。
初中组抽到的考题是《白杨礼赞》,这是茅盾写于1941年的一篇散文,很多年前就选在中学语文课本里了,是经典篇目,考生比较熟悉,讲解的难度也不大。这种招聘类的讲课,并不需要她们在教学设计上有创新,只要按部就班不出错就好,重点是看个人的素质,常常是“上课一张口,便知有没有”。
考生多数是刚毕业的本科生或者研究生,没有太多的教学经验,我们几个评委也没有期望考场上会出现什么亮点,估计她们都是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精神气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然后探讨一下象征的写作手法,作业就是运用这种手法写一篇小短文。事实上也真是如此,前面的五个考生的教学设计基本如出一辙,区别就在于板书的字形和设计、考生的口才和思维、组织课堂的能力、在教学中的表现力等等,优良差一目了然。
但是第六位考生一张口就让我们震撼了,整堂课15分钟,令我们几个人目不转睛,恨不得拍案叫好。这是一个漂亮的女孩子,身材高挑,白衣黑裙,长发用一个簪子绾在脑后,落落大方。一张口,声音清亮悦耳,报了考号和课题后,就开始了她的讲授。她说:“大多数的都喜欢小桥流水、烟雨杏花的旖旎江南,可是我们这节课,老师要带领大家去欣赏西北风光。也许你会说,大西北有什么好看的呀,一片荒凉。真的是这样的吗?我们这节课就一起走进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去感受大西北那一道独特的风景。
接下来,她采用了任务型驱动的授课方式,进入了课堂的主题环节。这一点倒是我没有料到的,毕竟她看上去还很年轻,似乎没有什么教学经验,这种课型应该接触得并不多。她给课堂设置了一个情境,要求大家以《白杨礼赞》为脚本拍三组短视频,分别表现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生长状态和内在精神。这个设计本身倒也中规中矩,令我惊叹的是她提出的几个问题。
她假设某位同学拍摄了30秒的高原外景。她问:“黄土高原的风光你竟然拍了30秒,不会感到单调吗?也许20秒的时候就让观众感到审美疲劳了。”于是探讨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的特点:雄壮美丽却也单调,30秒的镜头可以更好地展现出白杨树生长环境的恶劣,更有震撼的力量。接着她说:“大家看,白杨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长的,我们看到了她的坚强,更应该看到她耐得住寂寞的品格。”——耐得住寂寞,说得真棒!
继续拍摄白杨树,要展现出它的外形特点。这里她和学生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说白杨树“像是加过人工似的”?因为并没有进行过人工的修剪,是它自己长成了这样: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所有的枝丫一律向上,紧紧靠拢。于是她又进行了小结:你看,白杨树的身上让我们看到的是慎独的精神。——慎独?这个解说真是新鲜,可不正是这样嘛!
到讲解白杨树的内在精神气质的时候,她不像其他考生那样只是停留在几个反问句和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上,而是继续拓展,升华到了中国精神。她引用了陈乔年牺牲前的话,又说:“这一棵棵高大的白杨树不就是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荫蔽吗?”——中国精神,可不就是我们几千年来传承的朴质、正直、坚强不屈的美好品格?
整堂课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我们几个评委不约而同地给出了最高分。等她下课出去后,白老师说:“有些二十年的老教师也讲不出一节这课啊!”我说:“我倒是教了快三十年了,也是醍醐灌顶,耳目一新。”段老师说:“这孩子素质这么好,怎么不去咱们市里招聘呢?”确实,无论在哪里,如果这孩子一定是个好老师,她的成长应该非常快的。大家又担心她的笔试成绩不知道怎么样,希望优秀的面试成绩能给她带来好运。
长江后浪推前浪啊。不禁想起了李白的诗句: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真正是后生可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