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这一章学完,就可以让你出去玩。”这样的台词您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经常对自己的孩子说?
但是,我希望您以后看到孩子还没有学完一项完整的内容时就跟他说:“很遗憾,学习时间结束了,出去玩吧。”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不是鼓励孩子半途而废吗?
其实不然。越是在不合时宜的时候叫停孩子的学习,越能激发孩子“遗憾”“可惜”的心理,从而越想继续学习。
为什么在不合时宜的时机叫停孩子的学习,反而能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呢?
因为人类具有一种特质,那就是“与已经完成的任务相比,尚未完成的任务更吸引人”。这种现象也叫作“蔡加尼克效应”。
孩子,是一种想把任务做完的生物。
孩子学习,应该在他们“还想再学点”的时候果断叫停。为了创造更多这样的时机,我们可以对学习时间进行细分。
如何细分时间,要根据孩子的年龄而定。
对低龄段的孩子来说,他们持续做一件事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只有“年龄+1分钟”左右。对小学高年级的孩子来说,注意力的集中时间也就15~30分钟。所以,我建议以10~20分钟为标准进行切换。
举例来说,我们伸学会面向小学生设计了一种课堂时间安排:“限时知识抢答(10分钟)→老师授课(10分钟)→让孩子深入思考的主要问题(20分钟)→知识对战(10分钟)”。
每一个细分时段,都在孩子的注意力限度之内,而且,当他们还能继续进行该项目的时候,停止,转入下一个项目。到最后,50分钟左右在孩子意犹未尽的时候,下课。让孩子带着“还没学够”的遗憾感回家,然后心心念念一周后,再来上下一节课。
家长多在孩子面前学习。最好每天规定一个时间,全家人都集中到客厅,养成共同学习的习惯。
父母把爱学习的姿态展现在孩子面前,是让孩子喜欢学习的好方法。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不管做什么事,如果是被强制的,再有趣也会变得很无聊。
孩子容易根据“名字”,对事物进行判断。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给学习取一些有趣的名字,帮孩子改变对学习的态度。
“改名法”在家庭教育中也可以使用。在孩子面前,把数学、物理、化学等称为“猜谜游戏”,把语文、历史、地理等文科称为“知识竞赛”,其实,学习的内容是完全没有改变的。
给孩子出题的方式也模仿电视节目中猜谜游戏或知识竞赛的方式,孩子保证玩得不亦乐乎,同时也学到了该学的知识。
在孩子眼中,与“不想输”相比,他们“更想赢”
孩子们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觉得没有竞争就没有意思。
给孩子的行为评分,让他们自己战胜自己。
——《原来孩子这样学习会上瘾》 菊池洋匡 秦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