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① 已无蝉,
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②素娥③ 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④。
【注释】
①征雁——雁春去秋来,不惧远行,故称之为征雁。
②青女——霜神。
③素娥——月中嫦娥(姮娥)。
④婵娟——娇好美丽。
【讲析】
李商隐,字义山,号樊南生,唐代怀州人。诗词藻艳丽,与温庭筠、段成式俱以俪偶相夸,号“三十六体”,宋杨大年等仿其诗体号“西崑体”。李有《樊南文集》,诗的主题多难解,又多“无题”诗,类似现代的“朦胧诗”,所以读者有“独恨无人作郑笺”之叹。
这首咏“霜月”的诗暗寓诗人的矛盾处境。
征雁与蝉,一夏一秋势难两立,这是自然之势,用“初闻…已…”的句式突出这一矛盾。由于诗写的是自然景物,使人最初不觉其有什么寓意,在百尺高楼之上去欣赏霜天的月色,月光如水,长空一碧,水天相接,更能欣赏霜月之镁。月中嫦娥,霜神青女都有耐冷的品质,故在不同的环境塑锻炼(斗)提高各自美好的品质。读起来使人感到作者的构思奇特,想象丰富,从霜月的佳句里捕捉了一个美的境界,美是锻炼而成的,能经得起霜雪侵凌者,才称得上婵娟呵。末二句是人们传诵的佳句,画家常用为题材。
李商隐的妻子是王茂元的女儿,属于唐王朝党派之争的李德裕党。李商隐的好友是令狐绚,属于牛僧孺党。李党未得势,牛党不肯重用他,诗人处在党派斗争的矛盾中,因此这首诗首句有雁无蝉,喻党派斗争势同水火;高楼接天,两派都在朝廷里有力量。对于两派,诗人不敢明确是非爱憎:青女也好,素娥也好,虽在斗争,但都是美丽的,模稜两可。因此,后人欣赏此诗,一方面是对诗人的矛盾处境的同情,另一方面则是欣赏诗人对霜月形象创造性的塑造。
杨万里认为此诗忧唐之衰亡,以后二句为例,但未作进一步的分析,不知何据,录此以备异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