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
学完了神经系统,想到这一节的名词术语很多,想尝试让学生来画一画概念图,自我梳理概念体系。
学生把概念图交过来之后,一忙,竟没有来得及批改。于是只好在课堂上用了一个偷懒的方式:组间相互批改,用红笔划出别人的错误,然后每组推选一份最好的概念图出来展示,并说明推选理由。最后我要求,负责展示的同学得是平常很少到讲台上来发言的。
课堂上,说出我的设想后,同学们热烈的反映出乎我的意料。激烈的讨论,兴奋的神情,是我很久没有在生物课堂上见到过的了。
到了展示的环节,让我意外的是,同学们对概念图的理解非常深刻。之前,常遇到请同学们整理概念图时,有的同学就是把笔记重新抄了一遍。这一次在点评环节,同学们也关注了这个问题,他们展示的概念图都强调逻辑性。在他们的点评中,常见的错误被一一指出,看到大家专注的神情,我猜想,这一定比我在课堂上强调效果好多了!当然,也有他们未能注意到的错误,需要我来指出,并在点评中继续教他们画概念图的小技巧。
每组来展示交流的同学,果然是平常较为安静的,他们表现出的落落大方,也很让我高兴。最感动的是,有一个小组,推选出两份来做示范。原来,他们是想鼓励一位成绩较为落后的同学,所以特地把她的作业拿出来当示示范。这一份小心思,让我看到了班级中同学的关心和互助。
7班的教学效果出乎意料的好,一节课,既对概念图有了更多认识,又把这部分知识梳理的更加清晰。在3班,是否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呢?想到3班孩子们的小组活动能力没有特别培养过,学习水平也要差很多,我很犹豫。
在上课铃响的那一刹那,决定试一试。 3班同学表现出的兴奋和专注同样让我非常意外。我把他们小组活动和展示的环节都拍了照片。
在下课后,征得班主任同意,加入了班级QQ群,把照片传了上去。结果家长们表现出的激动和兴奋,又让我意外。有位家长说:自从孩子上了小学后,就从没见过孩子在学校的照片,现在看到,很激动。看到家长群一片沸腾,我在反思,因为不是这个班的班主任,平常和孩子们交流的相对较少,关注度较少,和家长交流的更是有限。其实,我可以做得更好一些。越是这样的班级,也许和家长的交流对孩子更重要。
上完这两节课,回头去看,原本是想偷懒的课,为什么效果非常好?因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完全被调动了。为什么我的课堂已很久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场景?我不由得反思自己最近的教学,是否仍然是包办太多?为何自己这么久竟未能发现,反而自我感觉良好?想到这里,我几乎要惊出一身冷汗。我怕自己就这样形成了习惯,而忘记了课堂该有的模样。赶紧调整接下来的教学设计,果然发现,有很多地方都是可以交由学生自己去获得和形成的概念。
幸而,有这样的一节偷懒的课,帮我发现了这些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