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阿尔伯特·埃利斯的《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本来准备看一本更“高深”的书,只是最近带孩子带的身心俱疲,所以选了一本看起来没那么“难读”的书。即便如此,还是没看完……
这本书的作者被誉为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之父、认知行为疗法的鼻祖。目前第三章还没看完,虽然书里提出的诱因ABC's理论也不算是第一次看到,不过看了鼻祖的解释,还是理解得更加透彻清晰。
所谓的诱因ABC指的是,我们常常以为A事件导致了我们产生C的感觉或行为,但事实却是我们对A事件的解读——B信条,导致了我们做出C的反应。
作者以一个形象的例子做了说明,在篮球队中场休息的表演中,有两名球员假装打架,打架“升级”中一名球员泼了一杯水到另一方身上,于是另一方跑到场外拿起似乎装了脏东西的一个桶,作势要泼回,他把对手逼到观众席前,最终被追的人躲开了,桶里的东西马上就要泼到观众席上了。此刻观众席中孩子的不同反应证实了B导致C。有一部分孩子之前已经看过这个小品,他们知道桶里没有脏东西,而是糖果,所以他们欢呼雀跃地大叫,“泼呀!”而另一波孩子并不知情,则藏到大人身后,护住头。在这个场景中,场景A是一模一样的,而C处的感受和行为却截然不同,不同之处就在于孩子们的B是不同的。
这个理论适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最近正在训练宝宝自己大小便,可是两岁的孩子总有“失控”的时候,如果失控再配合他的哭闹,让我产生的感觉就是不一样的。大部分时间我能理解两岁的孩子不能掌控自己的大小便,但是他如果还乱发脾气,做出其他出格的事,就很容易激起我心里的怒气,让随地大小便这件事情显得不是那么的可以容忍。那么这时,其实问题不在于孩子,而是在于我产生的信条是什么?为什么原本可以容忍的行为变得不可容忍?作为父母厘清这些问题,可以更好的教养孩子,而不是陷入孩子的“控制”中——你的孩子永远知道用什么方式引起你的主意,尽管这种注意既可能是让你表扬他,也可能是让你对他恶言相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