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时候,我思考过一个问题:去姥姥家拜年为什么要在路上走两个小时?我是为了去姥姥家,不是为了在路上,那么路上的时间算不算一种浪费?
后来,时间缩短到一个小时,再后来是半个小时、二十分钟,时间在减少,可我还是疑惑为什么会有中间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长大后接触了热力学,明白在能量守恒定律的前提下,做功一定伴随着消耗。再后来学习传播学,了解到信息在传播中,也会因为人的编码和解码能力不同、噪音干扰、双方不同的意义空间等因素,使得信息传播必然失真,不可能百分百传达本意。我逐渐明白,任何的交换、交易、互动、传播都伴随着成本:时间成本、金钱成本、精神成本、体力成本等。
最近温习《传播学概论》,结合自己近两年工作思考,过往学习的内容开始有点慢慢发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进化、商业模式演进,也是信息传播效率逐步加快、消除信息不对称的结果。
今天单纯从「消除信息不对称」的视角,来跟你聊聊我对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些简单思考。
信息不对称1.0——造桥者
这个很好理解,自人类有物物交换行为以来,供需开始产生。随着社会分工和生产力发展,物质丰富,供需两方体量增大,但一个人不可能知道市面上所有产品,生产方也不可能把东西卖给所有人,这中间便出现了极大的信息不对称,由此催生出专职交易人员——商人。商人是消除信息不对称的1.0形态。
早年间北京的「倒爷」、改革开放后下海经商的贸易公司,以及掌握一手信息的马云,参透互联网本质是信息传输效率提升器后,创立的阿里巴巴,还有同期的当当、京东、一号店等一批电商平台,他们解决的是交易中的信息对接、建立通路。商品信息公开、品类多而全是互联网时代电商的特点。
在4G和智能手机推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后,Anyone、Anytime、Anywhere联网成为日常。信息传播效率更高的移动互联网开始整合线下,切入传统产业,由此产生了O2O热潮(Online to Offline)。滴滴(出租车)、饿了么(外卖)、河狸家(美业)、58到家(家政)、闲鱼(二手市场)等一批O2O企业诞生
从底层来讲,这些平台的产生还是在打消商品和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初级阶段,好比在供需之间搭了一座桥梁,只是不同时代、不同场景、不同需求迭代呈现出来的形态不同。
经济学中有条手表定律,即手上戴一只表知道时间,如果戴两只不同时间的,则不知道时间是多少,这是选择增多带来的决策瘫痪。
当商品极大丰富,一个台灯有百种样式,一百个平台有一百个价格的时候,对消费者往往造成决策负担。信息太多、不知道怎么选的痛点产生并成为主流,由此催生了信息不对称2.0——导购员。
信息不对称2.0——导购员
当你进入一家电视卖场,琳琅满目的种类、品牌应接不暇,三星、小米、创维、乐视、夏普,选择太多怎么办?那就挑最适合的、最好的。怎么挑?靠导购员。他会根据你的需求,适配一款更适合你的电视。
线上商品信息激增、电商平台酣战,当你手握钞票却不知道在哪儿买一台更好点的台灯时,旁边一个人告诉你:来我这儿买,每样商品都帮你挑了最好的。由此,线上导购模式出现。
大众点评会告诉你周边哪家店最好吃;
新氧告诉你哪家医美机构双眼皮做得最好;
「什么值得买」成为你买东西的推荐员;
网易严选及一系列打着优选名号的电商告诉你我是优中选优;
海淘买手为你精选大牌新款;
李佳琦在深夜对着手机「OMG!全体女生!就买这款!」
……
信息爆发和快速迭代催生了大众的认知焦虑,这种焦虑又催生出知识经济。当读了两本成功学都出来开始讲财富自由的时候,得到APP告诉你:来听我的吧,每门课都是顶级专家讲授,经济学就听北大薛兆丰的,管理学就听清华宁向东的。我把市面上最优的专家挑选出来,包你满意。当你想读书又不知道读什么书的时候,樊登读书会拍拍你肩膀:一年精读五十本书,哪本书好、写的什么,我来告诉你……
信息通道打通,开始出现信息冗余的时候,导购员出现,从万千条信息中为你量身筛选,在打消信息不对称这条路上迈进一步,做到了适配。这种有相同属性的适配信息在比特世界中沉淀了1M、1G、1T,甚至到1P、1E,人类导购员即使三头六臂也应付不过来时,大数据诞生,信息传播进入人工智能时代。
信息不对称3.0——机器管家
消费数据越来越多,那么用这些数据就能做很多事。比如横向看,假如有5千人和你买了10双一模一样的鞋,那么那5千人买的第11双,你大概率也会喜欢;纵向看,如果那5千人在买了花后买了杜蕾斯,那么你在刚搜索花时,情趣内衣或许已在不远处等你。
大数据的多维分析不仅能够适配,也做到了消费预测,于是智能推荐、猜猜你喜欢应运而生。以前是你想买什么,我给你挑最合适的,现在是你刚买了一个,我已经为你买十个做好了准备,而这十个,你居然都想要。在你双十一还未下单时,天猫已经通过智能匹配把商品送到了你家附近的仓库里。
信息的适配度大大提升,甚至开始预支,平台越来越了解你,能做到这种多维度、托管式营销,前提就是知晓你的数据,你的消费、出行、餐饮、阅读,甚至你的思想数据。
上网已经变得跟呼吸一样无法刻意察觉,区别是,你呼出的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进入到大自然的生态循环中。而你在网络的每一次下单、点赞、转发、双击666,这些数据被有意识地收集整理,成为企业构建商业生态的土壤。
如今人们已经清晰,互联网世界里,数据是生产资料,云计算是生产力,互联网是生产关系,三者缺一不可。而在2010年谈及云计算时,BAT三巨头只有Jack倾力投入,连续几年不惜余力收购、兼并、投资了出行、餐饮、娱乐、零售等各个领域互联网企业,哪怕不赚钱也要做,目的就是掌握数据。后知后觉的Pony后来居上,到今天和Jack势均力敌。而大喷「云计算新瓶装旧酒」、什么玩意儿的Robin,唉,再多看两眼吧。
当年看到这个趋势的,还有喜欢窒息的贾老板,用买会员送硬件这把利剑杀入手机市场,试图用同样的套路快速布局软件、硬件、娱乐、体育、电商等多个领域,掌握用户的数据入口,搭建能生态化反的乐视生态,企图在大数据时代弯道超车。然而步子迈得太大,导致资金链断裂,没有超车,只好跑到美国闭门造车。
逛淘宝停不下来、刷抖音到后半夜,数据犹如机器管家为我们做智能精准匹配,找到这个世界我想要的,给你所需、看你想看,进一步消除我们与世界的信息不对称。然而,我们用手机满足衣食住行需求,创建了数据同时,数据却开始反噬,支配着我们的喜好和行为。
以前我们总是懊恼这世上没人懂我,而当有一部机器完全懂你的时候,你会感到恐惧吗?
信息不对称4.0——四维透视显微镜
营销学中讲消费过程有五步:看到-感兴趣-产生欲望-信任-下单。智能精准匹配,也只是把你喜欢的东西送到面前,让你想买。最后的理智告诉你,再想想这东西是否信得过?产地在哪儿?口碑怎样?别地儿有便宜的吗?于是查看认证机构、买家评价、网络口碑等,三思后购买。那么,现在如果你能一下知道商品的所有信息,打消这部分的信息不对称呢?
《三体》中,智子能像看一幅平面画一样,透视人体的每根神经、毛细血管,把一个人看得明明白白,这就是四维的力量。现在,这股力量正在用另一种方式进入我们的生活,它就是区块链。
看过很多对区块链的解读,简单来说,它是点对点的、加密的、不可篡改的、去中心化的、网络分布式记账。
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呢?举个例子,延伸到未来应用场景中,想象一下,当你想下单一斤纯绿色新鲜鸡蛋,担心鸡蛋是否掺假时,只需一扫码,鸡蛋信息呈放射状四散开来:展示了产地、生的那只母鸡、母鸡在吃什么、鸡蛋生下来后怎么包装运输、上架时间、别处价格等所有信息,甚至如果你想,只需一点,还能看到给你送鸡蛋的快递小哥昨天在抖音给哪位小姐姐点的赞。
信息完全公开透明、网状关联、不可篡改,区块链将所有网络信息进行记录存档并关联。能做什么呢?能建立人与物的网络信用档案体系。互联网公认,一切发表在网络上、对公众可见的内容都是公开的(PGone 草稿箱的除外),那么区块链就可以记录下来,且通过加密方式不可修改,即你的公开所言所行伴随你一生。一个人如果想了解你的过去,只需扫一下你的码。
这有什么好处呢?便于网络身份管理,同时社会上也不会再有造假、粗制滥造产生,一旦出现问题,全网可见。同时,你也不用再担心购物车的商品在双十一是否先提价后降价,也不需要用量子力学才能算出优惠价格。扫码一点,前世今生全知晓。
当然,上述场景的实现,需要物联网的极大发展,即所有东西都带着一个传感器,时刻上传信息。至于那个时代能否到来,拭目以待。
信息不对称5.0——人心
以上几点有的成为了现实和过去,有的还未知。但即使实现后,也只是在人与物、人与人外在的信息获取上打消了信息不对称。有一种信息不对称,也许人类永远无法打破——知道人内心的想法。
人类从诞生至今,从吼叫到肢体动作,到发明语言、文字极大加速文明进程, 建立符号、意义理解万千世界,用音乐、影视、绘画来表达自己,但我们感受到的所有,都是外物,一个人内心在想什么,动用视听嗅味触五种感觉也无法知晓,动用各种科学仪器也无法察觉。
这种无法察觉的脑内信息包含思想、感情、提炼的经验方法、创意、意识等,只能通过肉身向外传达。我们无法像三体人那样直接读取对方的脑内信息,无需开口,便「看」到你在想什么。也无法像《黑镜》中那样发明记忆存储器,记忆可以读取、写入,甚至遗传。
所以,人类文明几千年,从春秋战国孔子讲学、古希腊哲学思辨,到今天的课堂教育,本质从未发生改变,知识、思想传递和技能学习依然要靠人与人交流。也由此催生出信息服务的职业,如教师、广告创意、商业咨询等,而且永远不会消失。
罗振宇把清华北大的名师思想搬到线上,实现了跨越时间、地域的分发,但无论动用什么技术,依然不能把讲师内心的思想完整表达给你,只能通过语言、文字这种媒介。而我们知道,当把想法转化成语言时,本真的表达已经被语言这种符号工具所限制。
有位哲人说得好: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或许昭示着,在消除人内心想法的信息不对称面前,人类也许永远无法抵达重点。
最后再说两句
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归根到底也是在存量数据基础上做的精确收集、高效传输、优化处理,他们本身不能生产数据。所谓消除信息不对称,也只是在已知信息的层面上。
当人们被数据算法、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威胁到工作岗位,感到职业焦虑时,不妨想想,哪些东西是技术永远无法取代的:情感、艺术、创造、人性关怀、思想。
如果有天人类被人工智能编的笑话逗笑时,我想那才是噩梦的开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