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今年5月份得时候,网上到处都在传中国得失业率达到惊人得18%,虽然随后老李发了一篇推文,不要过度解读或者选择性的突出某个数据,也引起了不小的讨论,但随着热度过去,也就没有多加关注。结果这两天看到朋友圈,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的有关于16-24岁人口城镇调查失业率较5月相比,6月失业率上升0.9个百分点,达到了惊人的19.3%。
19.3%是个什么概念,也就是每5个人青年人中,就有1个人失业,这个概率有多大不言而喻。
有网友评论:国家的这项统计有问题,16-22岁大部分还在读书,应该细分统计年龄标准。
套用知乎上的一篇千赞回答,我觉得可以很好的回答上述网友的问题:
去年大学到事业单位都出台了很多延迟就业的措施,所以很多事实上是失业的小朋友被专升本、考研、考公、劳务合同给遮掩了。
但该来的还是得来,去年的874万加今年的909万毕业生,就当至少释放了1600万大学生就业需求;而去年GDP增长2.3%,今年就当8点多,加总也就11个点。
每个点约为150万个新增就业,11个点也就1650万个,将将解决。但新增就业不是全给大学生的,至少要留个两成给劳动力市场的正常流动,所以大学生那边少了250万左右的新增就业。
这等于就算效率极高做到一个萝卜一个坑完美对应,也肯定有至少200万大学生是得不到新增就业的。他们只能转入各种低水平就业和待业的交叉状态,也差不多15%了。
所以当我们看到北大博士当城管,985毕业生进卷烟厂当流水工这样的新闻都有些不足为奇了,毕竟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意识到稳定的工作有多么重要。所以不是这些岗位需要这些人,而是这些人需要这些岗位,名校毕业生挤破头去当的城管背后是编制和北京户口、流水线工作的背后是卷烟厂的高福利和铁饭碗。
这已经不仅仅是个例,而是当代年轻人的共识--寻求一份稳定的工作,已经是一个时代的映射。
对此专家提出了“摩擦性失业”,用以作为青年群体失业问题的影响因素之一。
这个词也瞬间上了热搜,被网友调侃专家一天造一个新词。
放到年轻人身上就是毕业后暂时没找到工作,在家复习考研考公等,放到中年人身上就是失业未找到下家的空窗期都叫摩擦性失业。
但不可否认的是同比2021年、2020年的16-24岁城镇调查失业率,今年的数据达到19.3%,创历史新高也是不争的事实。
说到这有网友评论:应该统计下35+失业退出劳动者范围。
虽然官方没有明确的数据,但大家也感知到现在对于35+中年人来,确实不太好过。大环境因素是由于我国出生率持续减少,增长速度持续放缓,但截至到2021年数据,人口总量保持增长,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且人口素质显著提高,这就导致大部分35+的中年处于一个人口红利过渡的尴尬期。
知乎上一个话题”现在网上流传的 35 岁很多人会失业,究竟是危言耸听,还是真实存在的?”浏览量高达1.8千万,而这1.8千万的浏览量里,又有多少人即将35岁?我们不得而知。
但我们知道那些即将35岁,或者已经35岁的中年人时刻在恐惧着35岁的魔咒。35岁于他们而言,就是感觉自己正值壮年,想要优化生活,最后却被生活优化。
最后这些人去了哪里?是研发人员开起了滴滴?还是工程师送起了快递?或是产品经理卖起了保险?
而如何改变毕业即失业、35岁即失业的困境,老李我也不知道。
但我知道在近10年,如果你没有核心竞争力,也许你等不到35岁就已经被替代了。
而如何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点个关注,期待我你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