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
1、客观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现实需求: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
2、1848;《共产党宣言》
3、《资本论》
4、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5、列宁
6、十月革命的胜利
7、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其中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第一,物质和思维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第二,存在和思维有无同一性
2、两观:物质观,意识观;两原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3、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
4、存在和思维
5、运动
6、时间;空间
7、实践
8、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10、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1、联系与发展
12、第一,联系具有客观性;第二,联系具有普遍性;第三,联系具有多样性;第四,联系具有条件性
13、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4、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
15、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16、对立与统一
17、承认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
18、主要矛盾
19、矛盾
20、量变;质变
21、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22、感性具体,理性具体
第三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1、两对关系:实践与认识、真理与价值;两个规律:认识发展的规律和真理发展的规律;一个统一: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2、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实践主体(具有一定的主题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实践客体、实践中介
4、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5、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第四,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第一次飞跃: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
7、理性因素的作用:指导作用、解释作用、预见作用;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对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8、真理的绝对性: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整的
9、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的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
10、第一,真理与谬误相互对立,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二者有本质区别,对立是绝对的;第二,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1、实践;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12、主体性、客观性、多维性、社会历史性
13、一方面,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另一方面,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着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
14、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践
15、必然;自由
16、认识条件和实践条件
第四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一个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两个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2、一般规律: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三种特殊形式:必然性和选择性、统一性和多样性、前进性和曲折性
3、根本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直接动力:阶级斗争;重要动力:社会革命、改革、科学技术
4、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生产方式;生产方式
5、社会心理;感性认识;社会意识形式;理性认识;政治法律思想
6、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7、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劳动者(最活跃的因素)
8、科学技术
9、生产工具
10、生产关系
11、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1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3、经济基础: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14、意识形态;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政治上层建筑;国家政权
15、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16、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17、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18、群众史观;英雄史观;英雄人物;群众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1、第一,社会分工的出现;第二,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使用价值和价值
3、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4、具体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劳动),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脑力和体力消耗)
5、抽象劳动;具体劳动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简单劳动
7、本质: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8、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9、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10、第一,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第二,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11、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12、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
13、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14、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15、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有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
16、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17、绝对剩余价值: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延长工作时间产生的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工作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18、超额剩余价值是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19、资本积累;剩余价值
20、资本的技术构成: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资本的价值构成:不变资本的价值和可变资本的价值的比例;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21、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执行的是商品资本职能
22、核心:社会总商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实现条件: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代
23、本质: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24、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第六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2、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由许多小资本合并而成大资本的过程
3、通过联合来操纵并控制商品生产和销售市场,操纵垄断价格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4、金融联系,资本参与,人事参与
5、在经济领域通过“参与制”实现;对国家机器的控制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实现;在内政外交和社会生活方面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
6、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获取垄断利润
7、垄断利润的来源: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公式: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垄断利润
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9、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第四种是宏观调节;第五种是微观规制
10、第一,生产全球化;第二,贸易全球化;第三,金融全球化;第四,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第七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1、第一次飞跃,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第二次飞跃,从理想变为现实;第三次飞跃,从一国到多国
2、列宁
3、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
4、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5、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不同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第八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1、第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第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第三,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2、人摆脱了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对“人的依赖关系”,也摆脱了商品经济条件下对“物的依赖性”,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