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书简阅中国》第五集《千古栋梁有家风》

《书简阅中国》第五集《千古栋梁有家风》

作者: 爱分享的璐璐 | 来源:发表于2022-10-27 20:34 被阅读0次

    哈喽,大家好,我是爱分享的璐璐,今天好险忘记日更,让我们一起继续《书简阅中国》第五集家风的故事分解吧~

    一、吃了没文化的亏——刘邦

    公园前195年,汉朝建立仅七年,就已经阴云密布,汉高祖刘邦的病情日渐加重,但对于皇位的继任者, 他却游移不定。

    “我生逢动乱,正赶上秦朝禁绝百家之学的时候,总认为读书没什么用,但自从登基以来,才领悟到读书的重要性,现在想起从前的种种作为,甚是懊悔。”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刘邦在这封写给儿子刘盈的敕文中,深刻反省了自己。

    刘邦出生沛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家里人都没什么文化,自己也不喜欢读书。《史记》记载,刘邦的父亲都认为他是个无赖,不能治理家中田产,比不上二哥刘仲。年轻的刘邦,整天和屠夫走卒,贩夫小吏混在一起,游手好闲,

    公元前209年,秦帝国的暴政变本加厉,百姓苦不堪言,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点燃了一场席卷全国的起义烽火。泗水亭长刘邦也带着手下组成了一支子弟兵,占领了沛县。南征北战的日子里刘邦吃了不少没文化的亏。

    ”我之前没有练过字,只是在后来读书的时候,顺手练了几回,虽然写得不大好看,但也足以表达意思了,如今,我看你的字还不如我,日后定要勤加苦练,朝堂的公文都应该由自己来写,不要让人代笔。”刘盈是刘邦与吕后的长子,他非但字写的不好,还让人代写公文,这让刘邦很不满意。

    硝烟散尽,复杂的帝国事务铺陈案前,刘邦发现,仅凭阅历和经验,不足以驾驭一个大帝国,在陆贾这些读书人的劝诫下,刘邦认识到以文治国的重要性,颁布了很多关于书写的章法条例。《汉律》中的《尉律》就详细地规定了书写公文的各种标准,吏民上书,如果书写不规范,就要受到苛责,朝廷还设立了中国最早的书法考试,刘邦之后,汉人普遍重视汉字书写的规范化。

    楚汉之争,刘邦屡战屡帮,屡败屡战,绝大部分时间里项羽在政治和军事实力上完全碾压刘邦,刘邦文不能书,武不能战,最终却完成了对项羽的逆袭,堪称奇迹。个中原因,局内人刘邦看的很清晰。

    “你见到萧何,曹参,张良、陈平,这几位公侯时,一定要以礼敬拜,他们都是跟我一起征战沙场的长辈,这一定务必谨记于心,同时也要转告给你的弟弟们。”据《史记》记载,平定天下之后,刘邦在洛阳大摆酒宴,将自己取天下的奥秘明确归结为用了张良,萧何和韩信3个人杰。

    虽说刘邦本人的文化水平不敢恭维,但他身边却人才济济,上到贵族张良,下至县吏萧何,游士陈平等一众读书人,是刘邦成就大业的基石。

    公元前195年6月,刘邦驾崩,刘盈继位,史称汉惠帝。刘盈当政期间,尊重读书人,忠实的执行了刘邦生前的用人安排,在萧何死后任用曹参为相,曹参不改萧何为相时的大政方针,这就是著名的“萧规曹随”。他还听从商山四皓的建议,推行休养生息的国策,崇尚清雅,无为而治,汉帝国由此蒸蒸日上。

    从刘邦开始,爱好学习,尊重人才,成为刘氏皇族的家训,大汉王朝绵延四百余年,形成了气势恢宏的汉家气魄,当时的中国,也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自汉朝开始,读书日益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家风之一。

    二、高调做事,低调做人——马援

    公元41年,56岁的东汉名将马援正在远征交趾的路上, 他听说侄子马严和马敦兄弟,最近喜好论人是非,当即给他们寄去了一封信:“孩子们,我希望你们说到别人的过失,就像听见父母的名讳,耳朵可以听到,但口中绝不能议论。”

    马援的祖先相传是战国时期的名将赵奢,他追随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东汉建立的时候,马援已经40岁,他依然主动请缨,东征西讨,评定各地叛乱。后世的经典成语”老当益壮“”马革裹尸“都出自马援之口。但就是这样一个豪迈的将军,对待自家子弟的教育,心思却非常细腻,他一再叮嘱,家中孩子要谦虚低调,谨言慎行。

    “喜好议论别人的长短,胡乱评判国家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深恶痛绝的,我宁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言行。”

    马严和马敦是马援二哥家的孩子,两个孩子不满10岁的时候,父母双亡,马援惦记着兄长的孩子特地把他们接过来抚养。出生于武将世家,少年时代的马氏兄弟,喜欢击剑和骑射,经常和游侠、义士聚会,以抨击他人为乐。马援深得皇帝信赖,官至伏波将军,这是重量级的将军才会获得的称号。

    “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他说出的话,没有让人能指责的地方,节俭清廉、有威望,我爱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好好向他学习。” “杜季良这个人是个豪侠,很有正义感,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无论好人坏人,他都合得来,他父亲去世时,好几个郡的人都过来吊唁,我爱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马援的教育简单生动,他拿出现实生活中的两个朋友来做对比,希望侄子们有所领悟。

    戏剧性的是,马援的这封信后来无意间被杜季良的仇人发现了,他们借题发挥,竟然拿着马援的家书当佐证,上书皇帝,指责杜季良,虽然这出闹剧没什么结论,也成为当时的一桩新闻,足见杜季良的风评不佳。

    “如果你们学龙伯高学不到家,还可以做个谨慎谦虚的人,正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可一旦你们效仿杜季良不成功,就会堕落成纨绔子弟,正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到现在杜季良还不知道,刚到任的郡将,恨他恨得咬牙切齿,郡上的人也都恨他,我为他感到寒心,所以不愿子孙们学他。”

    马严和马敦听从了叔父的劝诫,潜心研究经学,专门结交谦逊低调的英才,他们的变化让长辈们刮目相看,马援放心地将家中事务托付给了他们。公元48年,已经62岁的马援再次主动请缨去平定岭南的叛乱,皇帝刘秀担心他的身体,他在刘秀面前披铠甲,上战马,雄风依旧,刘秀夸赞他是最精神的老头,准许他领兵出征。这一次,马援没有回来,他实现了自己马革裹尸的夙愿。

    马援以身作则,为家族树立了谦逊正直的家风,他的子孙深受汉氏倚重,马严也成为一代名臣,因正直为世人所称道。

    三、退一步,海阔天空——孙权

    三国时期,得荆州者方能制霸天下。荆州是吴国的门户,一旦失守,西面会受制于蜀国,北面会受制于魏国,存亡在旦夕之间。公元218年,在吴国夺取荆州的关键时刻,前线军营居然发生了一起骚乱,肇事者竟然是吴王孙权的堂弟——孙皎。

    “自从我们与北方曹操对敌以来,已过去了十年,之前你年纪尚小,现在也近三十岁了。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可不仅仅只是读了四书五经而已,更重要的是能承担重任,我之所以把精锐的军队交给你,就是相信你有能力在千里之外率领众将士征战沙场。”孙权写给堂弟孙皎的一封信。

    赤壁之战曹操大败,魏蜀吴三足鼎立,然而实力最强的曹操并不甘心失败,多次出兵攻打吴国,三国争雄孙氏宗室是吴国的中流砥柱。孙皎勇猛善战也得人心,是孙权非常倚重的军事人才,但是这个堂弟有个缺点,激素hi心胸不够开阔,有些小心眼。

    “今日听说,你与甘兴霸饮酒,借着酒劲儿欺辱了他,眼下他怒气益盛,正要求调往吕蒙帐下,此人虽然粗鲁豪放,有令人生厌之处,但实际上,他只是个快人快语的粗犷之人。”《三国志》记载,在一次酒宴上,孙皎出言不逊,侮辱了甘宁,甘宁愤怒不服,甘宁认为:同为人臣,大家应该平等相待,孙皎不能因为自己是孙权的堂弟就高人一等。

    “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孙权与甘宁有过命的交情,他了解甘宁的性格缺陷,也了解孙皎的傲娇秉性。“举止彬彬有礼而又朴素的人,只能够统治民众;爱护他人,并且宽厚包容的人,则可以得到民心,这两点你尚且不懂,又怎么能够在远方督统三军、解救危难呢?”

    东汉末年,群雄争霸,曹操提出唯才是举,刘备为求贤而三顾茅庐,三国的开创者中,似乎只有孙权在人才建设方面显得有些薄弱,其实,孙权在识人和用人方面,丝毫不逊色于曹操和刘备,十八岁时,他就接过了父兄的基业,在他的统治下,东吴一直不断壮大,吴国能够立于天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孙权举贤任能的胸怀,当宗亲兄弟与外姓部下产生矛盾时,孙权始终保持公正,兼容大度,退一步不仅海阔天空,更能网罗人心,正因为如此,东吴众臣,才会死心塌地地为孙氏效力。

    “你已经长大成人,重任在肩,我一直在关注着你,将士们也指望着你,你怎么能由着自己的性子,动不动就大发雷霆呢?每个人都会有过失,只要能改正就好。”经过长兄指导,孙皎意识到了自己的任性,他立即上书认错,与甘宁放下干戈,结为好友。

    家长制,是中国传统社会家族治理的主要方式,宗族里大家长的垂范作用对于家族而言至关重要,孙权凭借不偏不倚的行事作风,矫正了孙家后辈的骄横任性,立下了孙氏公正无私的家风,吴国也得以成为汉末三国中存续时间最长的政权。

    四、孤独的锦衣卫——沈炼

    ”听到南方传来倭寇杀人的消息,我十分挂念祖父的坟墓,宗族亲友的安危,但却有心无力呀。“公元1557年,明代嘉靖年间,倭寇入侵浙江沿海,沈炼的家乡绍兴岌岌可危,然而此刻的沈炼却被流放在漠北边关。

    当时的大明王朝,外有倭寇入侵,内有奸臣当道,严嵩父子权倾朝野,群臣敢怒而不敢言,唯独沈炼刚烈不惧。公元1551年,沈炼以锦衣卫七品小官之职上奏皇帝,他控诉严嵩纳贿、揽权等十大罪状,骂严嵩父子是误国奸臣,请圣上诛之以谢天下。忠言逆耳,嘉靖不但没有听取反而斥责沈炼诬陷,沈炼被杖责之后贬谪到荒凉的北方。

    ”你们小时候读书学习是为了成年后能够担当大任,眼下正是建功立业之时,先前范仲淹还是秀才的时候,就立志以天下为己任,何况目前南北两地旱灾连连,天灾人祸,交替出现。在这个时候,不能再说天下太平了。“

    沈炼有三个儿子,两个尚在幼年,只有长子沈襄已经成年。沈炼希望儿子能以范仲淹为榜样,先天下之忧而忧,为国家、为百姓挺身而出。《明史》中记载,沈炼文如其人,刚直不阿,他在溧阳做知县的时候,被锦衣卫指挥使陆炳看中,擢升到京城做文职,但他嫉恶如仇的性格与当时的朝堂氛围很不和谐。嘉靖年间,锦衣卫是黑暗和恐怖的代名词,而沈炼实属锦衣卫中的一个异类。

    锦衣卫是明代专有的军政情报机构,其前身是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主要担负侦查、逮捕、审问等职责。锦衣卫指挥使陆炳与严嵩父子交好,沈炼多次陪同陆炳到严家喝酒,因此掌握了不少罪证。

    ”朝廷官员与外敌相互勾结,私相授受,但眼下竟无人惩治他们。我感到十分着急,只要坚持向皇上进谏,他们就会有所收敛,但现在朝廷上下都在欺瞒皇上,而且卖官鬻爵的情势越来越严重,为父甚为忧心啊。“

    即使身处塞外贬谪之地,沈炼攻击严嵩叛党的炮火依旧猛烈。奸相严嵩,以行贿受贿闻名于世,那时御史大夫所弹劾的贪污大臣之中严嵩一直位列榜首。每次受到弹劾,严嵩都会跑到嘉靖那里表忠心诉衷肠,蒙混过光屡试不爽。

    为了践行心中的道义,沈炼九死不悔,然而在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时代,这种执着往往就是一场悲剧。沈炼也逃不脱这样的宿命。”如今国家正逢危难,你们却不能出一言、献一策,只知道埋首纸堆寻章摘句,不正是自己肩上的责任,在如此危难之际,不去为国家为人民排忧解难,那你们平日所学的知识又有何用?“就在这年秋天沈炼被构陷为白莲教一党,斩首于街市,他的两个幼子都被严氏党羽杀死,只有长子沈襄侥幸留得性命,发配戍边。以死抗争的沈炼,激励了当时的正直之士,加速了严氏父子的覆灭。

    沈炼以死为代价,树立了沈氏一门刚直不屈的家风,沈襄一直遵循父亲的告诫,一心一意为民造福,史书记载,沈襄为官案无滞留,赈济有方,筑堤防洪,县民称安。沈炼若泉下有知,可以瞑目。

    五、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范仲淹

    写给侄子的信:“大参,你任职后,要一心勤学奉公,毋需担忧前途,万不可写信求人提拔,只有充实自己才是最好。早些家里还贫困的时候,和你母亲一同赡养祖母,你母亲做饭,我尝咸淡,生活一直很艰难,如今有了丰厚的俸禄,想要好好补偿她们,她们,却已不在人世,让我感到遗憾的是,你们现在都过着富足的生活,从未有过我年少时的经历。”

    范仲淹坚信,少年时代的磨难,可以塑造一个人优秀的品格。22岁以前,范仲淹名叫朱说,他的父亲早逝,母亲不得嫁到山东朱家,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朱家子弟的嘲笑中,他才得知自己的身世,想要自立门户,读书是唯一的出路,范仲淹要改变自己的人生。

    出身贫苦的范仲淹,更能体察民间疾苦,他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在泰州,他见海堤失修,百姓流离失所,于是上书建议朝廷在今天连云港到长江口的沿海,修筑海堤,百姓敬称为范公堤。

    “看到有利可图之处,我反而会想到隐患,这些年,我之所以历经风波而无大难,就是因为在穷困时学会了忍耐,养成了不被利益驱使的心性。”

    范仲淹生活的时代,北宋充斥着内忧外患,边疆战事不断,官员数量庞大,军备和官员的支出,在财政花费中占了很大比例,百姓日益贫苦,国家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大参,你做官,不可办欺骗之事,要与同事和睦相处,以礼相待,记住,一定要做清心之官,切不可营取私利,你看老叔我,可曾谋求过私利。”

    “每晚就寝前,我要合计一天的俸禄和所做的事,如果二者相当,就能安枕入眠,如果不是这样,内心就不安,闭目也睡不着,第二天一定要做事补回来,让所作所为对得起俸禄,如今,我之所以打算退休,是因我年老体衰,精力有限,能为他人做的事,一天比一天少,对不住百姓,也对不住俸禄啊!”晚年的范仲淹,散尽家中财物,和家人借宿在官府的房屋中。

    范仲淹的一生,跌宕起伏,始终不改的,是对天下的一片忧心,为了深爱的家国和人民,他甘当啄木鸟和乌鸦,用这一人忧换得天下乐,在他的激励下,短短四十年间,范氏家族有多位进士及第,他的次子范纯仁,一生辅佐过五位皇帝,史称布衣宰相,史家评价“位过其父而有父风”。

    范仲淹赞扬汉代文人严光的词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他本人也当之无愧。

    家风,是一个家族的脊梁,一个家族如果秉承正气,便是国之栋梁,正是这些栋梁之才,奠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之塔,时至今日,他们的精神,仍然熠熠生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简阅中国》第五集《千古栋梁有家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hsf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