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唐诗,切忌把唐诗神话。我看有些诗评写的就很神叨叨,好像他把诗人所有的内心都看透了,抑或是诗人亲自告诉他每个字包含了多么多的意思一样,太过分解读了。如果有可能,诗人本人看了他们的诗评也会很愕然。他会想,我写诗的时候真的这么想过?
我认为,读唐诗,先要把字面意思弄明白。把当时的写作环境搞明白。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每句话的字面意思表达什么。这就够了。至于引申一下,这些就是自己的事情了,跟诗人本人无关。
简单来讲,比如你读到: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就是表现一个场面。战马奔腾,一骑绝尘,以为是有啥急事,原来是为了送荔枝。给人一种出乎意料的感觉,谜底是那么的有趣。这就够了。然后就是句子严丝合缝、合撤押韵,表述的场面壮观恢宏。你硬是要深究,说,诗人是讽刺封建王朝为了自己的私利,就不惜劳民伤财等等揭露腐败之类的,就扯几把蛋了。那也许李牧本意就是出于感叹李隆基对杨贵妃的一片痴心,美好的夫妻感情。根本就没有想到什么皇家奢侈之类的呢。皇家奢侈这事,别说那个年代,就是今天,都是被大家津津乐道的事,怎么会批判?我们不是常常以故宫和圆明园的奢侈豪华引以为傲吗?
欣赏一首诗,不是要你无端猜测主人意思。但是你要明白当时的写作环境和精准理解使用到的典故。这才能全面欣赏,感受其巧夺天工的非凡手法。
再比如说王昌龄的: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你一定要搞清楚洮河北和吐谷浑是什么。如果不了解吐谷浑是个啥玩意,对这首诗的理解上会有麻烦。吐谷浑是一个鲜卑人建立的小国家。在今天的甘肃走廊到新疆之间。但是唐朝有个习惯,把敌军首领统统称之为吐谷浑。这可能说明被唐朝征服的众多小国家之中,吐谷浑是最难缠的。这里不是指这个民族,是具体的一个人。如果不了解这个,就会很麻烦。怎么能把整个民族给生擒?我认为首先要弄明白诗人的字面意思。然后才会引申加入个人理解,也要有合理性。不能有着自己的性质瞎理解。当然,你愿意不着边际天马行空瞎理解,也行,不犯法。有些人也会理解成:吐谷浑,理解成,吐出的谷物还有别的浑浊的液体。这就滑稽了。
说起吐谷浑,我又联想到了南北朝那段历史。太精彩了。当时的鲜卑慕容家族的一个非常优秀的后代叫慕容垂的,在中原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叫:燕。史称:前燕。他把曾经不可一世的前秦的苻坚还有后来的姚苌建立的后秦,都灭了。几乎统一了北方。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有几次大统一,一次比一次大。先是刘曜石勒的赵国,后来苻坚的前秦,再后来就是慕容的前燕。拓跋的北魏。慕容家族有一个最不起眼的兄弟,被当时的众多兄弟排挤。于是就带了一些人去到了祁连山附近,同当地的一部分吐蕃族的人杂居。后来建立一个王国,叫吐谷浑王国。据说这个小国家文明程度在众多的小国家中最高。中原的燕国强大到不可一世,后来被另一只鲜卑拓跋族灭掉,建立魏国。后来又被杨坚的隋朝替代,又被他表弟李渊的唐朝替代。中原朝代更迭,反而吐谷浑生存下来。夹缝中求发展。一会和吐蕃联手对付唐,一会又替唐朝出兵征讨吐蕃。吐谷浑也成为了唐朝的一个边境隐患,时不时骚扰一下。当时还有个牛逼的民族叫突厥的,还有一个也很厉害的国家叫吐蕃。都是唐朝的外患。
唐朝的边塞诗词基本上都是描述和这些少数民族作战的。唐朝的少数民族将领也特别多,比如著名的哥舒翰、高仙芝、安禄山等。
到了李商隐这个时代,这些少数民族基本上就被征服了。吐谷浑基本上㐊一个国家了,根本就构不成威胁。因此,他口中所说的吐谷浑完全不是指的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或者国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