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把瓦尔登湖放在心中

把瓦尔登湖放在心中

作者: 太平洋玫瑰 | 来源:发表于2018-05-05 09:57 被阅读65次

《瓦尔登湖》是本什么书?

瓦尔登湖(Walden Pond),位于美国麻萨诸塞州的康科德(Concord)城郊,湖区风光秀美,景色宜人,但使它名声大噪的却并非风景,而是一本书。

1989年,著名的朦胧诗人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当时他身边带了四本书,《瓦尔登湖》就是其中的一本。

《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丧失了田园的宁静,所以梭罗的著作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它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动我衷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此书毫不晦涩,清澄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瓦尔登湖》简介

这是一个寂寞的人写的一本寂寞的书,自1854年问世直到今天,它都是寂寞的。即使被誉为世界名著,它的读者也不广泛。

《瓦尔登湖》是一本散文集,详述了作者在湖边的生活点滴,记录了他的思想火花,所见所思,文字朴实自然。

在美国,“瓦尔登湖”不仅仅是一个地名,一本书名,它代表了一种美国精神,代表了一种回归自然,崇尚简单的生活方式。

我曾经认真的读过《瓦尔登湖》,因为它的名气太大了。但在阅读的过程中,却经常走神,这本书虽非晦涩难懂,可读时却要心静才行。

可以说,这是我读过的最难读的一本书。只有在万籁俱寂,心静如水时,才能感受到那字字闪光。

也许有人会说,在当代的美国,那个追名逐利、物欲横流的世界中,人们或许早已忘记了“瓦尔登湖”,而本书的作者梭罗,在百年前的林中生活,也会被世人嘲笑和不解。

为此,纽约的报界曾经中做过一次调查,想知道当代青年人对梭罗隐居湖畔,动手盖房,开荒种田,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做何感想,结果却出乎意料。

大多数人觉得梭罗的人生经历非常传奇,他远离尘嚣,在安谧中体会生活的本真。这种选择并不是浪费生命,而是在简单的日常中寻找生命的意义,他选择了孤独,也选择了深刻,他的行为令人佩服,值得尊重。

那么,写出这部经典传世之作的梭罗,他是怎样一个人呢?

我是我自己,一棵孤独的树

梭罗,1817年生于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十六岁进入哈佛大学,毕业后回乡以教书为业,后来放弃教书改为写作。他崇尚生命与自然,追求自由和独立的精神。他一生独身,45岁时死于肺病。

他的老师是美国著名的作家、思想家爱默生,爱默生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

28岁那年,梭罗带着一把斧子,撇开一切羁绊,独自来到瓦尔登湖的无人区,自己动手搭建了一座小木屋,并在那里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这两年中,除了必须做的农活外,他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思考、阅读和写作。

在湖区的第一个夏天,他没有读书,他种下了豆子。有时他什么也不做,只是坐在阳光下的门前,从日出到黄昏,静静的凝思。他认为这样做不是从他的生命中减去时间,而是比通常的时间增添了许多、超出了许多。

梭罗喜欢孤独,喜欢自由,不喜欢一切通常的、普世认可的道路。因为他放弃对名利的追求,辜负家人的期望,他的人生选择让人觉得离经叛道,不可理喻。在那个时代,他是一个怪人。在当下的中国,大多数人也无法理解他的行为。

他不愿长期受雇,需要钱的时候,宁愿做些与他性情相近的体力劳动,或是其他的短期工作。他曾说,每年只需工作六周就可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梭罗通过自己在湖边的生活体验,告诉人们应该放弃烦琐的生活方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梭罗并不希望别人步他的后尘,他希望每个人都能谨慎的找出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不执着于要做一名隐士,想要避世时,他就来了,觉得够了的时候,他就去了。

也许有人觉得他在哗众取宠,欺世盗名,但他想要的就是自由,而不是固定于某一种外在的生活方式。

他的特立独行惹出很多非议,但他从不在乎。他像是一棵孤独的树,兀自伫立,独自生长,旁边没有一个同类。

他说,至少我通过自己的试验得知,坚定的朝着梦想的方向进发,努力去过想象中的生活,就能取得寻常时刻意想不到的成功。

“人如果能控制自己的欲望,他就会变得富有”,不记得这句话的出处,但用在这里却很恰当。我想,这也是梭罗想要告诉我们的。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瓦尔登湖

大概每个生活在城市中的人,都有疲惫沮丧,心生倦意的时候。朋友间闲聊,也经常会说,真想找一处桃花源,过上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生活。

当然,这只是说说。且不说那种田园生活是否真的充满诗意,就算真有这样的一处所在,你要以什么为生呢?

开荒种地,自给自足,真心觉得务农那么容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我们能养活自己吗?即使是令人羡慕的陶渊明,晚年时生活窘迫,也要靠友人接济。

所以,简朴的隐居生活是一件有技术含量的事,绝不是想简单就能简单的。

在人生的盛年时,最有资格过隐居生活的,是那些有一技之长的人,做陶、做茶、做手工艺品、做画,诸如此类。他们的技艺与环境相得益彰,远离纷扰,专注所长,既能明志,又可谋生。

大多数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最终也只能是向往。当身处繁华嘈杂时,喜欢安静悠闲,反之亦然。除了心境,还要面对现实,上有老,下有小的牵绊,也让这种想法成为不可能。

所以,有好多人,去找一座山清水秀的小城来实现对身心自由的渴望,大概就是一种折衷吧。不知从何时起,远在滇南的大理,成为遗世而独立的理想国。

看过很多文章介绍这样的人物,有法国厨师隐居白族院落,一周只接待一两桌的私房菜,其余时间看书写字;有逃离北京,全家返回大理的白族姑娘,潜心专研扎染古法;更有远道而来的德国夫妇,定居古城,以烘焙为生。

这是怎样的一种生活?没有雾霾,没有堵车,没有人声鼎沸。家有天台可观洱海,月夜听风梦倚苍山,风花雪夜,自在大理。这是很多人的梦想,也许终其一生也只是梦想,而现在呢?需要赚钱养梦。

心中自有桃花源,无处不是水云间

几年前,我定居在新西兰南岛,我喜欢本地洋人的真实简单,自然朴素。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没有奢侈品,没有人人都想成功的浮躁,没有上下翻涌的戾气。

人们自顾自的生活,不会因为有房无房而被另眼相看,不会因为吃喝穿用而被品头论足,因为那不关别人的事。我感叹过,这才是生活本来的样子,像棉布一样柔软舒适。走过繁华变得简单,当生活洗尽铅华,素面朝天时,它因真实而可爱。

不过,华人圈子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在此不便细述。前几天国内朋友来旅行,一共看到两个拿LV的人,都是华人,她还问我,洋人不用奢侈品吗?我笑说,抛开好莱坞的明星和富人,亚洲大概是奢侈品普及率最高的地区。

想想有些人,厌倦了眼下的生活,想逃离,想放弃,想生活在别处。其实心若依旧,无论在哪里,生活还不是一样?

一个能够平静生活,追求简单的人,必须是不被外境所扰的人,这种人无论身在何处,心中都有一个瓦尔登湖。

林徽因说,真正的平静,不是远离喧嚣,而是在心里修篱种菊。

心中自有桃花源,无处不是水云间。

相关文章

  • 把瓦尔登湖放在心中

    《瓦尔登湖》是本什么书? 瓦尔登湖(Walden Pond),位于美国麻萨诸塞州的康科德(Concord)城郊,湖...

  • 把爱放在心中

    《爱乐之城》的结尾看了两遍,第一遍一不留神五年后,我没明白发生了什么,怎么男女主人公分开了。第二遍看到他们坐在长椅...

  • 《瓦尔登湖》读书札记3

    ——寻找你心中的瓦尔登湖 1845年7月4日。梭罗独自一人来到瓦尔登湖,住进了那座他用一把...

  • 把看到的感动放在心中

    不知道我的日更能够坚持到什么时候,同时我也知道自己的程度是什么样。不过我更愿意将自己真实的想法写下来。 我的生活并...

  • 把看到的感动放在心中

    不知道我的日更能够坚持到什么时候,同时我也知道自己的程度是什么样。不过我更愿意将自己真实的想法写下来。 我的生活并...

  • 找寻心中的瓦尔登湖

    找寻心中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读后感 《瓦尔登湖》是一部圣书,当我静静地读...

  • 把爱放在心中最柔软地方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或者和爱人相拥而眠的时候,我总是习惯把爱放在心中最柔软的地方,然后慢慢体会它的温柔。因为那样我会由...

  • 把回忆放在心中,时常温暖。

    我和她相识于2017年,后来成为了豆沙姐妹(又逗又傻)。现在还记得第一次见面的场景,当时我是从文科班转入理科班...

  • 把回忆放在心中,时常温暖。

    我和她相识于2017年,后来成为了豆沙姐妹(又逗又傻)。现在还记得第一次见面的场景,当时我是从文科班转入理科班,而...

  • 化为一方净土,寻找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瓦尔登湖》读书札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瓦尔登湖'' ————题记 深夜,是最适合阅读《瓦尔登湖》的时间。徐迟曾说过:《瓦尔登湖...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把瓦尔登湖放在心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hss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