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主编课堂历史
人才济济从哪来?——读《资治通鉴·十七至二十二卷》有感

人才济济从哪来?——读《资治通鉴·十七至二十二卷》有感

作者: 无柳成荫 | 来源:发表于2018-05-05 09:55 被阅读27次

    如果将《资治通鉴》翻拍成影视剧的话,其他时代很像麦兜妈妈讲的故事:

    “从前有个君王特别软弱,最后只能封三个流氓为诸侯。”

    “从前有个君王慎重赏罚,最后他在位时国力最强。”

    “从前有个君王贤明爱才,守信准时,他在位时国力也最强。”

    没办法,作者就是个浮沉宦海的老狐狸,对他来说,大多数政治布局都一目了然,自然就写得简单粗暴了。所以这些时代的人物不超过《铁齿铜牙纪晓岚》的阵容,君王和他的宠臣、忠臣泾渭分明,每天互怼欢乐多。

    而汉武帝一朝绝对可以媲美《冰与火之歌》——矛盾重重,人员复杂,各种势力明枪暗箭争斗不断。资深官僚司马光即使惜墨如金也认为,武帝在位54年,其中的39年中官员任免赏罚情况是国家大事,有记录价值。

    说汉武帝时很像《冰与火之歌》还因为,武帝登基时就和冰火中的君王——托曼很像。比如:

    1、自己年幼,多重外戚。两人都是封建时代刚到结婚年龄登基,托曼身后太后瑟曦和荆棘女王都或明或暗把持朝政。武帝早期,祖母窦太皇太后和母亲王太后都有过用三两句话下令直接诛杀朝廷重臣的经历。

    2、内有诸侯豪强,外有异族侵扰。托曼即位时,七大国中只有母亲家族和爱人家族的两个国家拥护自己,其他家族有的视自己为世仇,有的和反对势力暗送秋波,而境外的异鬼日益壮大,朝廷上下无法应对。武帝登基时,郡国体制并行,而且因为文景两朝经济发展太好,人口增多。除了诸侯国外,高祖时被封享有百户、千户租税的家庭,收取的租税日益增多,甚至出现了多个可以享受三四万户租税的超级豪强。这些豪强无视司法,其他人也会为代劳做违法事情来投奔他们,威胁中央统治。自赵武灵王后,中原政权一直无法有效打击匈奴,汉初以来的一味和亲示好,已让匈奴胃口越来越大,战事一触即发。

    3、执政合理性存疑。托曼之前的朝代是龙家凭借自己有龙,对其他大陆形成武力威慑。托曼的父亲劳勃为了给未婚妻报仇起兵反抗,打败了龙家登上王位。反动势力相信,只要自己像劳勃一样打败托曼,自然就成了新王。武帝曾祖父本是一个小小亭长,靠三年反秦,四年灭项羽夺得帝位。武帝登基时,诸侯和豪强们对比自己比当时刘邦更有钱势,只要起兵,赢面很大。

    而武帝最终没有像托曼一样被逼得跳楼,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人才政策。


    01 拓宽人才渠道,敏锐识别人才

    武帝即位初,自己的势力仅限于原先做太子时接触的近臣。自古以来的官员都来自世家或者是皇亲国戚。独断专权的窦太皇太后一去世,武帝就要求各郡国推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人才。这个名号相比于“大汉脊梁”这类的名号好理解多了。这也让这个政策在识字率极低的汉代得到了最广泛的传播。

    第一年的人才中就有董仲舒,由博士(相当于国家档案馆工作人员)升江都国国相(省长级);庄助由平民升至中大夫(皇帝顾问),最终升御史大夫(副总理)。董仲舒提出的“天人三策”确定了汉朝执政的合法性;提倡的“大一统”成为国家长治久安的思想基础;独尊儒术了黄老之学作为主流思想时因野蛮生长的豪强造成的社会矛盾。

    此后举荐人才成为两年一次的国家制度,每次可以为朝廷选拔一百多人才。此外,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兴办太学的的主张。除了选拔人才外,培养学生成为人才也成了人才的重要来源。

    自下而上推荐虽然好,不过如果没有敏锐的洞察力,只会让人才选拔被地方官员牵着鼻子走。《资治通鉴》里记录,某年被举荐的人才到中央考试。武帝亲自出题,要大家写“什么是‘道’”命题作文。主考官批卷后,将成绩上报武帝,供武帝分配工作。武帝亲自查看了所有答卷,觉得考官判的最后一名应该得第一,由此汉朝第一位平民丞相公孙弘开始受重用。

    人才并不仅仅存在诗和远方,武帝的马厩里出了两位顾命大臣。某次宫廷宴会,武帝兴起要检阅宫里的马,下令让马倌牵着自己养的马从主宾前走过。因为在座多为后宫佳丽,马倌们周边衣带飘飘,美女如云,不免看上几眼。只有一个马倌目不斜视,面无表情地走过。武帝称奇,问他家世,原来是匈奴俘虏,被俘前是某部单于的王子,连个像样名字都没有,再看他养的马也壮实有精神,所以赐名“金日磾”,提拔为侍中(皇帝近臣)。之后武帝发现为人确实笃厚,办事谨慎,一路提拔为高级官员。最后金日磾只身为武帝平息内臣叛乱,忠心辅佐昭帝,成为外族封侯第一人。

    人才的另一个来源是厚赏。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去时一百多人,十三年后只有张骞和奴隶甘夫回来。关键甘夫还是匈奴人,那么该怎么对待甘夫呢?甘夫最乐观的预期是武帝付他十三年的工资,把他户籍改成平民。最终武帝结算工资后,封甘夫为秦使君(外交官)。同样,县令唐蒙建言开通与西南地区的联系,被任命为中郎将(皇帝顾问,准高级官员)。

    因此,天下知道武帝求贤求谏若渴,为了提拔而建言的官员、自荐才能的平民络绎不绝,导致武帝时的人才增加幅度远超以往。

    02因时用人,储备不合时宜人才

    1、因时用人

    武帝主张“外儒内法”,冲击了推崇黄老之学的朝廷和社会,因此任命可以加快移风易俗的官员就成为初期迫切需求。丞相公孙弘和廷尉张汤就因此被重用。

    公孙弘早期潦倒,七十岁才被重用,却能体察武帝要加强中央集权的心思。武帝在思想、官员选拔、郡国管理方式及对外作战等方面多有创新。被新政策触及利益,形成的反对势力已经很强大,所以公孙弘大多时候拥护武帝意见,武帝犹豫时加强皇权的方向补充建议,即使和武帝的意见相悖,也不辩解。所以武帝政策至少在公孙弘为代表的高级官员阶层获得有效支持。

    他大器晚成,因为学习儒家知识拜相封侯,对社会的感召作用明显。就好比同小区一个七十岁老伯,平时只吃馒头咸菜,后来买了比特币,低买最高价时卖,避开了下跌,现在被几家风投公司高薪抢着聘为投资顾问。那么这本《区块链必知真相》你有没有兴趣了解一下?公孙弘被重用后,官员纷纷学习儒家经书,一时朝廷内外文质彬彬者众,黄老之学渐渐被冷落。

    张汤是从监狱看管提拔起来的酷吏,了解武帝“外儒内法”的实质,并以此来指导工作,能做到判决严酷至极,判词却依然来自儒家经典。

    一个案子——哥哥偷吃了弟弟的零食,如果由张汤来判决。张汤先看武帝有没有最新讲话,然后再看两人身份是否敏感,都是否定答案的话,张汤会打个马虎眼就过去了。假如武帝刚做了《家庭教育为先,我朝才多圣贤》主题讲话,且恰巧这家是朝廷潜在打击对象。那么张汤会以“儒家提倡兄友弟恭,于家连孝悌都做不到,更不能指望他遵守三纲五常,以后定会叛君卖国”为名判处死刑。

    这样的判决一定会引起争议,也一定会上新闻头条广为传播。无论民众是否认同这个判决,大家一定会更加关注家庭教育。张汤以操纵诉讼的方式可以让武帝每一条命令都深入人心。

    2、用眼光和雅量储备不合时宜人才

    公元前128年,徐乐、严安和主父偃以平民身份同时上书汉武帝。前两人主要反对攻打匈奴,主父偃九条建议中前八条关于律法(内容没有流传,估计水平一般),最后一条也反对攻打匈奴。武帝继续打了三十年匈奴,还是当下对三人说:“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一年后主父偃提出了推恩令,从体制上根本地解决了怎么在诸侯国人口增长时,削弱诸侯国势力的难题。

    历史上很少见武帝和汲黯这对关系奇特的君臣。

    首先他们互相嫌弃,汲黯嫌弃武帝实际野心勃勃却推崇仁义的虚伪;嫌弃武帝四方征战劳民伤财;嫌弃武帝重用公孙弘和张汤这样善于逢迎的官员。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嫌弃,堂而皇之地在武帝和群臣前说出来。

    武帝嫌弃汲黯迂腐短视,君王倡导民众重仁义,才能低成本地维护安定;即使汉人愿意示好,放弃武力打击只能任匈奴宰割;要推广改革,能获得高官的支持将会减小很多阻力。这些嫌弃武帝只在汲黯不在时,向近臣吐槽一句”他可真蠢呀“。

    但他们又互相欣赏,汲黯欣赏武帝对自己的宽容,即使自己喜欢黄老之学,武帝还是允许他担任九卿和右内史这样的高官;即使数次擅自抗旨为百姓请命,武帝都没有责备;汲黯体弱,武帝无限期地宽容他延长病假(汉代官员连续请三月病假视为自动离职)。

    武帝欣赏汲黯,因为汲黯:

    有分寸,守品格:汲黯所有的反对意见是基于他认为让君王知道不同声音是臣子的本分,所有意见都是针对政策本身,不朋不党,不强迫武帝按自己的心意修改政策。

    有威望:因为汲黯公正,所以从景帝、武帝到诸侯王都非常畏惧他。武帝衣帽不整不敢见,淮南王谋反要避开他。他在关系户密集的京城负责治安,期间无一位高官显贵来找茬。

    有才能有前途:汲黯担任东海太守,卧床不起时仍然能够抓大放小,指挥下属将郡内事务安排井井有条,治安水平远超以往。武帝立志要削诸侯、克豪强、扩疆域,不仅要耗费巨资,还会新增很多难于治理的地方。汲黯不兴刑狱,不劳民伤财,而且效果卓越,是个”高性价比官员“,未来大有用武之地。

    武帝推广五铢钱时,楚地反对激烈,战略要地淮阳郡急需一位镇得住的太守,武帝安排汲黯赴任。汲黯回绝:“我身体不好,只有敢说这个优点,留在京城给你提意见就挺好的。“武帝安抚他:”这里军民关系紧张,只有你威望镇得住,只要你去,躺着上班都行。“并且以国相(省长)待遇让他做太守(市长)。

    汲黯离京前,告诫同为九卿的好友李息:”张汤爱搬弄是非,必会扰乱朝堂秩序,请一定谨慎监督,及时报告圣上。“

    五年后,直臣颜异反对朝廷政策,被武帝默许张汤以”腹诽“罪名诛杀。此后官员以谄媚武帝为风。

    六年后,御史大夫(副总理)张汤和丞相(总理)互相暗算,李息和众臣畏惧张汤不敢上书,最后两败俱伤,内廷元气大伤。

    汲黯死后二十年,佞臣江充仗武帝宠信,要挟皇亲和高官,前朝后宫无人谏言,最终造成巫蛊之祸。

    03 多维度考核,信任专业人才

    1、指定大目标多路安排,按竞争结果赏罚

    武帝下达的任务无论是战事和地方管理,都能看出其中竞争考核的痕迹。

    比如公元前129年,武帝安排李广、公孙敖、公孙贺和卫青分别带一万人攻打匈奴(没有具体目标),只有卫青俘虏700人,其他三人分别全军覆没被俘逃回、损兵七千或没有遇到匈奴。回京后,卫青被封关内侯,损兵的均判死刑,然后交赎金后被贬为平民。

    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各带五万军队正面挑战匈奴,卫青擒杀匈奴1.9万人,霍去病擒杀匈奴7万余人,还有王爷高官。因此霍去病增5800户食邑,手下五人封侯,全军均被重赏,卫青全军没有封赏。

    武帝时的官制比较简单,地方太守官员只有两个任务——维护治安,充足及时上缴国库。南阳太守义纵查抄当地豪强宁成一族,在边境定襄当太守靠大肆诛杀犯人及家属导致民众不敢犯罪。广平都尉(市公安局长)王温舒靠培养爪牙,对全境官民大罪灭族,小罪处死,百姓惶恐守法。两人都提拔到京城任职。

    管理京城赋税倪宽施行德政,延缓减免困难家庭赋税。导致在紧急征军粮时,进度最慢,成果最少,本该免职。后来百姓为了让倪宽留任主动上交余粮,最后倪宽考核中绩效最佳。武帝开始关注倪宽,最终升他为御史大夫。

    2、灵活的岗位安排

    武将、文职;中央官员、地方官员混用是武帝时一大特点。比如试探匈奴的马邑之围,四位带兵主将分别是:

    韩安国——御史大夫(副总理);

    李广——太仆(交通部部长);

    王恢——大行令(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

    李息——太中大夫(中央部级官员)。

    武帝派两位将军出兵朝鲜,战场上两位将军不合,急需派人去调和,按正常理解应该派两位将军的上级军官或者外交部门的外交官。武帝出乎意料地选了济南太守去调和。估计从西安传递信件比派人更快捷,另外如果指派更高阶军官或者外交官,那么战场上的临时意见会被当成国家意志,以后也难有斡旋余地。

    灵活的岗位安排让官员明白自己也有可能出使出战,即使自己没有这方面的才能也要尽快补齐,或者寻找有这样才能的下属。

    3、授权专业人才

    如果只靠一味外行领导内行,只会造成官员琐事有才能,大事做不成。为避免这一情况,在军国大事方面,武帝是非常信任专业人才。

    国营经济作为制度确立是在武帝一朝。武帝为了增加中央财政营收,任命专人进行盐铁专营改革。负责改革的三人是东郭咸阳(全国大盐商)、孔仅(全国大冶炼商)和桑弘羊(商人子弟,善于精算)。这三人了解盐铁经营的所有细节,重赏和监督之下,如果这三人改革不成功,当时全国就没有人可以成功。

    因为霍去病是武帝时唯一能以少胜多的将领,因此中低级官兵、兵器和马匹都是霍去病先选,其他将领再挑。霍去病有次出兵,军中没有副将,中级军官不足,临时提拔低级军官为中级军官当副将用。事后,临时副将均被封侯。其中,李敢是李广幼子,是李广家族唯一被封侯的人,两年前随父征兵匈奴,无军功。副将中的路博德此次发迹,后来被封为伏波将军,平定南越叛乱,为汉朝新增9个郡的疆土。

    大宛出好马,征服大宛后,为最大程度提升军马质量,武帝任命熟悉马匹的人任执马校尉、驱马校尉专门管理马匹。后期停战重农,农学家被武帝任命为赵过担任搜粟都尉,在昭帝时广泛普及代田法,为昭宣中兴奠定了经济基础。

    关于人才管理,经常持有的观点是“历史的必然性下,江山代有才人出,这些问题不是被汉武帝解决,就是被之后的魏武帝、晋武帝解决,总之一定会被解决”。

    人才并不是T台上的Fashion Show,每季有爆款,每年有限量版。很多人才是稍纵即逝的——公孙弘只被重用了11年、主父偃只被重用了7年,霍去病只能打6年匈奴。如果错过,将有多少百姓继续被豪强压榨;诸侯国起兵将会新增多少战事;汉朝还要屈服于匈奴多少年。

    万幸当时志向高远的武帝,睁大了眼睛将他们从芸芸众生中识别出来,才成就了他们,成就了自己,成就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辉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才济济从哪来?——读《资治通鉴·十七至二十二卷》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css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