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地运动和稻改桑
1.英国圈地运动
15世纪末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商路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正处在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对外贸易大大发展,羊毛出口和毛纺织业兴旺发达,羊毛价格不断上涨,养殖业成为获利丰厚的事业。于是在工商业发达的英国东南部农村地主首先开始圈占土地,最初贵族地主只圈占公有土地,后来又圈占小佃农的租地和公簿持有农的份地。此后一些贵族也加入圈地行列。许多小农的土地被圈占,农民不得不远走他乡到处流浪。
16、17世纪,英国工场手工业得到发展,城市兴起,对农产品的需求大增,圈地运动进一步高涨,特别是1688年以后,英国政府制定大量的立法公开支持圈地,使圈地运动以合法的形式进行,规模更大,据不完全统计,通过这些圈地,英国有六百多万英亩土地被圈占。工业革命开始后,城市人口剧增,对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贵族地主为了生产更多的肉类和粮食供应城市,扩大投资,改善土地的生产能力,加速进行圈地,出现圈地建立大农场的热潮。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本主义英国的统治阶级为加快圈地运动以获得巨额财产,但又不想付出代价,就通过法律对“神圣的财产权”进行最无耻的凌辱。
18世纪,他们通过《公有地围圈法》,这样,出现更大规模用暴力把农民共同使用的公有地(农民对公有地有使用权,而西方法律中使用权也是一种财产权)强行夺走、然后据为私有的圈地运动。仅“1801年到1831年农村居民被夺走350多万英亩公有地,农村居民却未得到过一文钱的补偿。”通过此种“私有化”,大量农民的财产权──土地使用权被强行剥夺,农民同自己的生存资料分离,失去生存保障,被迫成为劳动力市场上的无产者,靠出卖自身劳动力才能生存,即只有“自由”地服从雇佣劳动制度和接受资产阶级剥削才能生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必需的能被雇佣的劳动力,在圈地运动中大量产生了。地主圈占大片土地后,或自己雇工经营农场,或者租给租地农场主经营。资本主义农场大量出现,表示在农业中也大量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直到1845年,英国的圈地运动才逐渐结束。
2.嘉靖的稻改桑
明嘉靖(1566)年间,浙江丝织业发展迅速,朝中严嵩、严世蕃为首的严党把持朝政,为了弥补国家财政的亏空,决定在浙江省推行改稻为桑的国策。
国策大致内容是改浙江省境内的稻田为桑田,全面种桑养蚕,而浙江一省的粮食全由外省调入。由浙江省的丝绸大户出钱购买民众的稻田养殖桑。沈一石是浙江的头号富商,表面是是浙江织造局的商人代表,实际上还是朝廷的六品大员。
原本计划好的国策却遭到了浙江民众的反对,官府不得不暗中勾结沈一石,毁堤淹田,使得民众的田亩化为一片汪洋,而沈一石做红脸,以每亩田5两银子购买土地(当时的市价是每亩田60两银子)。
结果,由于毁堤淹天的事情被新到的知县海瑞一再追究,导致改稻为桑一拖再拖,最后朝廷的亏空无法弥补。
严党为了弥补亏空,不得不拿浙江的富商开刀,头一位便是沈一石。沈一石看破了自己的命运,借着买田的旗号,结果却将原本要用于买田的钱粮赈济给了灾民。最终,沈一石还是被抄家,本人也死于大火之中。
3.小思
嘉靖的稻改桑是虚构的情节,但是根据英国《剑桥中国明代史》写道,嘉靖帝执政的45年,是资本主义在中国萌芽的时期,“一般认为是一个经济非常活跃的、农业技术和生产发展的、纺织品和手工业生产大规模发展的时代。”当时明朝的国策是片帆不入海,其实强调是国有经济。而稻改桑其实是国家主导,引入民间资本参与改革的事情。但是整个大明的体制以及这个稻改桑的起因都不是为了发展经济,而是为了填补财政漏洞。财政漏洞主要是由于严世蕃等的官员的贪腐造成的,这些严党的正在继续利用这个机会来继续兼并土地敛财。当时的资本主义还没有同地主阶层想平衡的力量,所以在稻改桑失败之后,初级资本主义的萌芽也就被逐渐扼杀。
同期的英格兰岛,由于1215年大英宪章签订之后具有和王权抗争的种子,这个宪章为后来的光荣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王权在意识到资本主义的力量之后,开始和资本主义和而不同,各自协作。所以资本家需要发展才能和封建地主达成一致进行圈地,圈地加速了土地的兼并,推动了整个资本,人力,资源的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速度。
都是纺织业,一个国家是蚕丝,一个国家是羊毛。金雀花王朝和明朝都是封建王朝,一个是中央弱领主强,一个中央集权到达顶峰的王朝。都是为了海外贸易,一个是丝绸运往中东欧洲等地区,一个运往弗兰德斯和阿基坦等西欧北欧地区。最后两个的国家的圈地和稻改走向了不同方向,影响了世界的历史。
历史没有如果,但是那些事情还是值得后来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