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是挺难的。经常听到时父母的梦想自己没机会实现转嫁到子女头上,严苛的教育下望子成龙。是不是能不走这条被诟病的路,需要反思和勇气。
当时为什么去读心理学的博士,原因是自己的情商不高,情绪控制和自制力偏弱也希望有所改善。儿子快进入了青春期,如何教育与沟通,多年来建立的非系统的教育体系能否做好一个父亲。自己团队成员的所思所想,行为模式,如何区别对待,通畅沟通都是关注的领域。
当然这都是事后找的理由,初因其实是在职的博士中深圳仅能找到的几个,试听课程后性价比应该是最好的。不过,我一般现在来解释,就是为了子女的沟通和教育,想着做父母的为子女教育不惜代价的牺牲精神,其实两年时间的周末缺少时间陪他们,反而未必是个好父亲应该做的。
两年多的课程当然收获满满,对自己的改善应该还是非常明显的,当然掌握了知识还有身体力行,知易行难,古人诚不欺我。在和儿子的沟通中,情绪的控制,说教的欲望,道理、判断的应用不自觉的还是会进入惯用的模式。
给儿子买了支凌美的钢笔,儿子用起来甩的满衣服上都是墨水,他妈妈因为这件事也几次三番的提醒,他依然我行我素。因为好奇或者喜欢尝试,他按照网上搜索的方法拆卸和清洗,在昨天清晨被妈妈批评后,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朝妈妈吼叫起来,然后妈妈给我打电话,我也情绪上来,开始吼他,完全进入了田宝老师TA课上的沟通模式螺旋下降陷阱。
静下来反思一下,问题如何发生与发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该如何有效的沟通与表达,达到沟通的目的,避免糟糕的情绪和紧张的气氛,应该是一起评估与修正。
中午和儿子谈了事情是怎么发生的,首先是钢笔这件事,他是如何想的,想达到什么目的,有没有想过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他是没想过的,跟他讲首先做什么事情需要提前想一想,为什么做,做了什么,是否达到目的,结果和设想哪里出了问题。
其次,是妈妈批评他的时候,他有没有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作出相应的解释,而不是直接升级成情绪化的表达,吼叫,生气,感觉被误解和委屈,因为这样只会进一步升级,妈妈会因为不但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还胡搅蛮缠,会进入一种更加失控的状态。所以当别人误解或情绪化批评的时候,首先要指出对方在情绪化中,表达出自己不喜欢,希望对方平静的说出想法,给予解释与说明。
心平气和的沟通,过程中不断确认他是否理解和明白,平和的背景下沟通他还是会听也明白,只是能不能知行合一,并能在不同场景中体现,需要不断的感悟和练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