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赵林老师《希腊哲学史讲演录》,恍若眼前站着一位才华卓绝的老师,他激情飞扬,万马奔腾,我如醉如痴,醍醐灌顶。确实,很久没有读到如此让人心醉神迷的书籍。

这本书就是赵林老师在武汉大学和东南大学两所高校对学生所讲的通识课录音整理稿。
赵林老师书中如是说:
哲学类的课程本来是非常枯燥乏味的,但是也许是由于我在讲课时融入了自己的心灵体验和生命激情,只按照自己的所思所想而不是规范的教条圭臬来讲课,所以每次听我讲授西方哲学史的学生都把武汉大学最大的教室挤得满满的,有时候我甚至要挤进教室、挤上讲台才能够讲课。
在这种良好感觉的影响下,每次讲起课来自然就如同行云流水,挥洒自如。尽管所讲内容都是纯粹的思想和概念,却仍然禁不住时常手舞足蹈、慷慨激昂,得意之时,竟有一种万马奔腾、江河狂泻的畅快之感。而听课学生也如我一般,时而如痴如醉,时而又幡然猛省。一门西方哲学史课程,每晚三节课的时间竟然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
枯燥的哲学,讲得深入浅出,而不是故弄玄虚如天书一样难懂,这是老师的高超之处。但想,若在年少时有幸听到赵林老师的课,八成会转行学哲学。
分数,是学生的命根子,我们都是大考小考中活下来的幸存者。分数重要吗?赵林对如何学哲学是这样看待的:
哲学更多的是靠你用心智去悟,而不是用记忆力去背。这就是哲学知识和哲学智慧的关系,智慧往往出现在知识的穷尽处,当你在具体的问题面前感到现有的知识不够用时,某种属于智慧的东西就呼之欲出了。
哲学又是无用之大用。当你真正进入哲学思维的境界时,你会感受到一种彻心透骨的豁达和愉悦,当你面对哲学家们所谈论的智慧的时候,你会产生一种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感觉。这就是哲学之大用了,它让你体验到一种精神上的快乐。
学习哲学的目的只是为了求知,而不是为了致用。
认为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特点是‘重现世、尚事功,学以致用’,而西方哲学和西方文化的特点恰恰相反,是‘重超越、尚思辨,学以致知’。西方哲学的显著特点就是沉溺于纯粹思辨,喜欢追问事物背后的本质,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知识,而不在乎功用。”苗先生特别强调说,这是他研究了一辈子中西哲学后得出的结论。
哲学的主要功能不在于改造世界,而在于改变自身。改造世界,那是科学的功能,哲学却让你们学会了一种调整自身状态、改变自己思维模式和观察眼光的方法。一个有着哲学智慧的人在面对世界时,首先考虑的不是世界本身是什么样的,而是我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世界。
哲学的最大用处就在于改变你自己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如果你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改变了、提高了,那么你对世界的看法肯定就和别人不一样,你就会看到更广阔的领域、更深刻的奥秘。
进而思索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老师会让学生铭恩难忘?
首先,课要讲得好。讲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赵林老师就是偶像级老师。
其次,要真正关爱、帮助学生成长,而不是借为师之名修理、整垮学生。
曾经也碰到这样的老师,回想起来就让人糟心。
某位老师,期末考试出了海量的题,没有一个人能做完。老师的评分标准是:按比例,最高得分为100分,最低四人肯定不及格。
还有位老师,考卷一出来,好简单,居然就四道题。好在我只有一道题不会做,幸得75分。如果两道不会做,结果就惨了。不少同学因此兵败滑铁卢。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多么诗意的描述!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相信达到这种境界的老师一定会让学生铭恩难忘,且终生受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