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阳全集》第八卷《文录五》
20,书林司训卷 丙戌
原文:
林司训 年 七十九矣,走 数千里,谒yè予 于越。
予 悯其 既老 且贫,愧 无以 为济 也。
嗟jiē乎!
昔 王道之 大行 也,分田 制禄,四民 皆有 定制。
壮者 修其 孝弟 忠信,老者 衣帛 食肉,不负 戴于 道路,
死徒 无出 乡,出入 相友,疾病 相 扶持,
乌有 耄耋之年 而 犹走 衣食于 道路 者乎!
周衰 而 王迹 熄,民始 有 无 恒产 者。
然 其时 圣学 尚明,士虽 贫困,犹有 固穷 之节,
里闾 族党,犹知 有 相恤 之义。
逮其 后世,功利之说 日浸 以盛,不复知 有 明德 亲民 之实。
士皆 巧文 博词 以 饰诈,相规 以伪,相轧 以利,
外 冠裳 cháng 而 内 禽兽,而 犹或 自以为 从事于 圣贤之学。
如是 而 欲 挽而 复之 三代,呜呼 其 难哉!
吾 为此 惧,揭 知行合一 之说,订 致知格物 之谬,
思 有以 正 人心,息 邪说,以求 明 先圣 之学,
庶几 君子 闻 大道 之要,小人 蒙 至治 之泽。
而 哓哓者 皆 视以为 狂惑 丧心,诋笑 訾怒。
予 亦不 自知其力之 不足,日 挤于 颠危,
莫之 救以死 而 不顾 也,不亦 悲夫!
予过 彭泽时,尝 悯林 之穷,使 邑令延为 社学师。
至是 又失 其业。
于归也,不能 有所 资给,聊书 此以 遗之。
译文:(主要摘自于“臻于至善”老师《王阳明全集》笔记)
林司训(县学 教谕)已经七十九岁了,自己走了数千里,来绍兴看我。我是既体恤他年老家贫,但是又惭愧自己帮不上忙。
哎!昔年王道大行的时候,圣王给百姓划分田地,给士人制定俸禄,所有的人都有所奉养。壮年的人接受教育,修养心性,老年的人能够穿棉衣,有肉吃,走在路上也有人帮忙拿东西,老百姓安居乐业,互相扶持,即便是死葬和迁居都不愿意离开乡里,哪有这样七八十岁的老人自己一个人为了衣食而奔波的!
到周王朝衰落,王道熄灭,老百姓中开始出现很多没有恒产的人。但是那个时代圣人之学还算昌盛,士人虽然贫困,但是还能坚守气节,乡党之间还能够互相扶持,互相帮助。
等到再往后世,功利之说日渐兴盛,人们再也不会去真正的去做明德,亲民的实事了。士人们都只是会用虚文博词来掩饰自己的奸诈,虚情假意的互相规劝,因为利益而互相倾轧,做着衣冠禽兽,还以为自己这样是在从事于圣人之学。
就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恢复尧舜禹三代之治,真的是太难了!我深深的忧惧这种情况,于是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修订以前格物致知功夫的错误,希望能以此来正人心,熄邪说,以求能讲明圣人之学,让君子们都能知晓圣人大道的要领,让普通人都能享受到国家大治的恩泽。
而身边叽叽歪歪的人都觉得我已经丧心病狂,对我横加诋毁和非议。我也真的是不自量力,越来越危险,艰难,再没人救我,我自己可能都会死去,悲哀啊!
我路过江西彭泽的时候,可怜林司训的贫穷,请当地的县令聘请他为教谕,但是现在又失业了。我马上要走了,也没办法多给他什么资助,写一封信聊表寸心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