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课堂的标准之“实”
“向课堂要质量”,领导讲话时经常这样说。怎样向课堂要质量呢?高质量的课堂具备哪些特点?
实:扎实,充实,真实,平实,丰实。
扎实的课,是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获得了扎实的核心素养,走进课堂和走出课堂时有了成长和收获。
昨天上《唐雎不辱使命》第1课时。学生走入课堂和走出课堂相比,为了如何复述一个故事,提高了故事概括能力,在分角色朗读中了解了人物的形象特点。对照课标的核心素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了提升。
充实的课,是有效率的课。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的参与课堂,通过自学,交流和与老师的互动,不同程度的学生获得了成长,老师关注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变化,有了发展。
对照这一标准,老师上课最大的难题在于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关注全体学生的成长。首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要有梯度,对整个课堂内容清晰,在上课的过程中无需取消教学内容,只需关注学生的表现。也许,这就是拥有充实的专业知识后,可以驾驭课堂的自由感吧!
丰实的课,是有生成的课。每节课,老师都有备课,有预设,有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有由浅入深的学习任务。课堂按照这个流程一一推进,但学生在课堂的变化是动态的,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灵活调整课堂预设。
丰实的课,最考验教师的应变能力。怎然适应预设和学生的生成?怎样根据课堂灵活的改变教学策略?考验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平实的课。
经常上公开课老师会发现,公开课和家常课最大的区别在于公开课的课堂容量总是很大。这里面的差异,除了对于公开课的备课特别精心和细致以外,最主要的内容在于公开课是表演,表演给听课的人看的,基本是遵循课堂的预设逐步推进,尽量不节外生枝。而家常课上老师多了些随意,会根据当时的学情和学生的反应,灵活的改变教学的内容,也会根据班级的纪律情况,有适当的废话。这样,家常课的内容就多了些随意。要上好家常课,除了保持对课堂的敬畏,最重要的还是要精炼课堂的语言,尽量不枝枝蔓蔓,离题太远。
真实的课。课堂总是动态生成的,课堂必须要面对不同学生的反应,这反应最考验教师的能力。课堂必有遗憾,不管设计的多么精心完美的公开课,还是用心准备的家长课,所有缺憾生成,缺憾就是生长的空间,直面缺憾并努力弥补,就是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必经之路。
用这样的标准对照刚刚讲过的公开课《刘姥姥进大观园》,虽然是全县老师参与的公开课,但我依然没有在本班课堂上研磨过,始终保持学生对课堂的新鲜感,保证了课堂的丰实。在分析刘姥姥的人物性格时,很多孩子关注了刘姥姥的圆滑机敏,土气,朴实,幽默,却忽略了刘姥姥对鸽子蛋掉地上被捡出去的可惜:“一两银子一个呢,没听见个响声就没了?”朴实的语言是普通人家的节俭和对粮食的珍惜。这个问题在课堂预设中没有准备,在课堂提问环节,忽然发现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疏忽,于是,提醒学生反复的朗读,品味,在朗读品味的中关注朗读的重音,第1遍品读中,学生认为是“一两银子”,表现刘姥姥的爱财,第二遍的品读中,学生关注到了“没了”,除了刘姥姥的简朴,对浪费粮食的可惜,对大户人家豪华奢侈的不理解。这样的课堂生成,就体现了丰实的特点。但你在指导学生品读的时候,其他学生都在倾听,都在观看,没有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合理的安排时让全班学生都来用心品读,听听他们叽叽喳喳的发言,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如果这个环节的品读懂了,学生对后来刘姥姥在整个作品中的作用会更好理解,也最能理解为什么贾家最后会大厦将倾。这样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是有遗憾的课堂。
纵观这节课,学生走进课堂,见识的贾府,不同人物的笑态的封建礼教束缚;认识了刘姥姥这个看似朴实可笑,实则机敏圆滑的底层农妇;学习了人物描写的正面和侧面的方法;了解了豪华奢侈,浪费奢靡必然导致灭亡的命运。
这样的课堂,算不算理想的课堂?
经历这样的公开课的历练,经历熬、磨、煎煮的折磨,就会发现自己的缺憾和不足,知不足而知进步,成长是弥补缺憾的唯一办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