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一个我的故事。
小的时候,我一直有个困扰,就是“吃不胖”。
中国人形容小孩儿可爱的时候总说“白白胖胖”,看起来面色红润、微微发胖这是过去人们对健康儿童的一个最直观的评判。
但我却总是很消瘦,时常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病。
学医那几年,一直都在研究自己。
学到了血液科疾病,想到自己刷牙时常常出血,吓得我以为得了白血病要死了,查了之后,发现不是。
后来学到了甲亢,又想到自己容易急躁,心率也挺快的,查了甲状腺功能发现也没问题。
我还怀疑过自己肚子里有寄生虫,或者长了肿瘤,又或者是什么自己还没有掌握的疑难杂症。
说来可笑,那几年我的很多精力都被用来排查自己到底得了什么病。
最后查到了吗?
查来查去,确诊了。
得的其实是“医学生综合征”。
身边有不少同学也和我有过类似经历,在学医期间,学到什么病,就会觉得自己有类似症状。
如今,再提起“吃不胖”这个症状,反倒成为我引以为傲的天赋,也不再疑神疑鬼了。
一位患者在面对疾病时,要想更有主动性,而不是被动服从配合,需要的是医学思维。
你只有知道了医生下诊断做决策背后的思考过程,才会在面对就医问题时,更加泰然自若,有效诊疗。
“医院”“医生”“患者”三个维度是对“有效的医疗”的重要判断。
医生和患者的认知差异不来自医生的优秀,而是知识和体验的差别。
有时一个常年陪床的护工在很多方面的认知未必就差于一个刚刚入科的医生。
相信很多朋友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当你获得了这些信息,你自然会对一个行业有更多的认识,可以将你在金融、建筑、数学领域的思维迁移过来。
一起探讨医院是什么,科室为何这么构建,为什么说我们虽然缺医生,但很多医生也缺病人?
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医生水平的参差都可能导致医疗结果的不满意。
让你拥有判断医疗是否“有效”的能力,在选择医院、选择医生、做出理性医疗决策方面获得一些助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