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移汝州的路上,苏轼先去筠州探望弟弟苏辙,一路走走停停,看望好友,高谈论阔。路过金陵,退休后的王安石不计前嫌,抛弃一切成见,主动来看望这个旅途的孤行者。苏轼和王安石朝夕相见,饮宴游乐,谈天论地。他们的政治立场依然相左,对事物的看法仍然不尽相同,但两人已建立了一种独特的沟通方式,令彼此都可以站在对方的角度,尽量客观地看待一切,并对以往自己的行为予以一定程度的反思。苏轼和王安石彼此的了解更加深入,苏轼后来感慨“从公艺觉十年迟”。
经历了风风雨雨的苏轼,为安度余年,向朝廷上表,准予在常州居住。皇帝大仁大慈,已准许,但天有不测风云,这个敢作敢为,惜才的神宗皇帝因积劳成疾,遽然辞世。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神宗皇帝,他待苏轼自是不薄:先前革新派与保守派斗争中,神宗对苏轼激烈的言辞不以为意;在性命攸关的乌台诗案中,神宗顶住御史台诸官欲置其于死地的压力,以为奶奶庆寿大赦天下的名义,救下苏轼一命;而苏轼在黄州等到无望以为将会终老此地时,又是神宗动用手札,称“人才难得,不忍终弃”,给苏轼以暗示,告诉他有了被起用的机会。这个敢作敢为的皇帝,欲以个人的魄力,改变大宋朝贫弱之躯,无奈种种原因,终无法形成正面的力量,从而功亏一篑。苏轼一生的起起伏伏,神宗皇帝起了很大的作用,促使苏轼实现了自我转变。
十岁的太子继位,即为哲宗。由高太后垂帘听政。她以雷厉风行的姿态,迅速召集一帮老臣出山,于是,苏轼又开启了“火箭”式的直升:礼部侍郎、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真是人红是非多,因党争,苏轼遭小人陷害,他更加觉得政治可怕,有太后的撑腰,他才能保全自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