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获得“中医药”这个概念的那一刻起,我最多听到的书名就是《内经》。我不记得那天天空是否有何变化,大地是否有何征兆?可我用很平常的一颗心,打开来看看:感觉像个孩子一般淘气,充满好奇。忽然想起曾经看到一句诗词:如何让我遇见你,在这最美丽的时刻……确实啊!我不知道我过去求了多少年,才求来这眼前的惊鸿一瞥。对于过去那时只是光看到书就有一种蠢蠢欲动的“购物狂”我来说,《内经》的出现,似乎没有华丽的场面,没有欢喜的场景,一切就是普普通通,不过,那天,天空落下一滴甘霖,浇灌了一粒种子,种子在大地的黑暗下冒出了迎来光明的绿色。我啊,恰好就看见了,为何如此?恰好落的雨,又恰好依偎在一起,这样多好管它时移世易……我真想喊它一声“亲”。《内经》告诉我:我们的年龄,不受自然的限制,可以“弱”,但可以“言”。我不晓得是否每一个孩子曾经都有在“弱”时“言”过。但《内经》很公平,它告诉我:每一个孩子生来就是上天赐予的珍贵礼物!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看见了许多长大的“孩子”,他们机灵,活泼,富有朝气。但不只在有“灵”。因为灵这个词繁体字写作“靈”,上面一个雨字头,中间三个“口”下面是个“巫”字,意思就是说上古时期的“巫”文化时,人们在祈求降雨,上面是“霝”,代表降雨,下面是示,代表祭台,而《说文解字》中的小篆“将灵”写作“𤫊”。意思是通过舞蹈来祈求神降临的巫。上古时期有无数的神话传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其中不乏“巨人”之说。而孩子的“灵”在我们看来也许是一种“灵”。因为,他的那种酣睡非常深沉。许多年后我们也许需要向孩子请教学习,因为光是睡觉这一课,就能让我们经常不及格。婴儿的睡觉是具有“灵”的,我们看他的手就知道了,婴儿睡觉时的手呈“固握”状态,也就是大拇指被抓在无名指的那个位置。我们练习八段锦的时候就有“攥拳怒目增气力”的动作。其中“攥拳”的手形,就是“固握”。只不过我们到累了才休息,困了才睡觉,渴了才喝,疼了才哭,病了才看。人家婴儿不这样,天生就有人照顾,照顾的好好的。我想起了丰子恺先生的漫画《却羡蜗牛自有家》一个流浪者拿着行李可以自由自在地到处乱走,却没有一个可以让自己内心安稳的地方。也许这时候我们能听见婴儿“笑”了。他笑的很开心,而我们却在一旁默默忍受泣不成声。他或许是可怜我们的内心,用自己的笑救救我们呢?人家大发慈悲啊。快感谢他吧。我不禁会被一个“灵”字所感动。这么多年算是傻了吧唧地过来了吗?这不一定是结局,《内经》告诉我:我们长大的孩子,失去的是“徇齐”,行走的平稳和平和的心态。现在的年轻的姑娘都喜欢说“给得再多,不如懂我”。而许多大男孩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不得不背井离乡或在外面寻求工作,却难过时只能蹲下来抱抱自己。心疼自己的那种“想家”。成功时谁都是朋友,家是失败时的去处。曾经的我特傻被一句“有你才是家”给懵逼了。出家人之所以叫“出家”那是因为内心不再留恋这些功名利禄,爱恨情仇罢了。并非只是一间房子而已。民间老人常说“开天眼”。这里的“天眼”并非是眉心中间的那个地方。我们头上有青天,而人的最高位置,就在我们的脑瓜顶子上,也就是常说的“天灵盖”。哦对了,这里当然不是在天灵盖上开个窟窿哈,那人肯定回不来了。这里的“天眼”是人的思维意识。当我们的脑子开始有思维意识后,孩子就开始牙牙学语了,有了更多的表情包比如说:撒娇、耍小脾气之类的。我们可以用一句诗词来形容: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人,一旦有了自己的主观思维意识后,就慢慢的懂得分辨东西了。这样的世界观,就产生了千差万别的性格。比如说我们认识一个人,先看头还是先看她穿衣服好不好看。这就是两个人不一样的主观意识。然而我们的婴儿却不会这样,他们有着“赤子之心”无论好坏都不太明白。说着一些我们听不懂的话,做一些我们听不懂的事。比如说民间有一种判断住宅的方法:把小孩子放到新房子里爬一爬,如果他哭闹不止,就说明这个宅子不适合住人。我觉得那是把孩子当成了工具。因为我们总觉得自己很强大,眼里比我们能力不足的自然就是弱小?不对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强大。它的纯真可不是我们能够企及的。很多人到了老年不愿意回忆年轻的时候,更愿意回忆自己的童年,少年,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童年如“黄金”般珍贵的原因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