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 王连敏初16持续原创分享第317天 2020.4.24(农历4.2)周️️️五 约练共110次 本周约练4次
本来和闺蜜越好今天下午碰面,听她倾诉,正好我也可以有意识的实操约练,结果,计划赶不上变化,下午,上级机关来单位督察,只好改约。
摘抄:
SFBT相信,如同佛教所言之人生无常,改变一直持续且不可避免的在发生,小的改变会带来大的改变,尤其是正向的改变一定会存在的;毕竟没有事情会一直相同,也没有事情是“不可能”与“永远如此”的。在初次晤谈之后的后续晤谈,SFBT皆会先以“何处变好了,即使只有一点点?”作为开场,并且积极持续探问当事人在两次晤谈之间任何细微进展或累进的改变。之所以不询问当事人“有没有”变好,是因为这样的问话会暗示当事人,咨询师有些怀疑他的进步或改善,也会加深当事人在晤谈过程中的矛盾及犹豫。因此,咨询师询问的是“何以变得比较好”的类似问句,如此将反映出我们相信当事人能够胜任的行动,当然,这个问句也反映出解决之道乃建构于当事人对例外的知觉。也相信即使有问题存在的时候,仍然可以有小小例外产生。
SFBT咨询师要记得上次晤谈中最后的反馈内容,也可以略为间接询问当事人执行上次建议的情况,不过咨询师不会执意于探讨当事人何以没有完成上次的建议,在当事人表示没有执行建议时,咨询师则转而询问有什么其他改变?因为SFBT并不将咨询师的建议视为当事人问题的解答,而将当事人视为他自己问题的解决专家,当事人能替自己做最好的决定 ,所以重视的是,完成任务对他们来说是否能有效地解决问题。除此之外,直接明了地询问当事人何以没有执行建议,会将咨询师本身及当事人推到一个棘手的位置,因为当事人可能会感到有义务去解释为什么没有完成,咨询师也得要解释为什么我们现在认为当事人必须完成这个任务。毕竟,改变永远在发生。在两次晤谈之间,当事人的生活可能会有插曲发生,而使得原先的建议变得不再那么有意义。甚至,当事人所为可能会超越建议的范畴,例如没有执行该建议,但是却创造了另一个改变,因此,询问当事人有无完成建议,将会限制这些可能性的发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