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不再过分离的生活

不再过分离的生活

作者: 顿悟而立且行且珍惜 | 来源:发表于2023-05-20 21:36 被阅读0次

    请看下面情景,是不是咱们的真实写照?

    内心有着某种强烈的人生追求,然而躯体过的却是另外一种生活——身心分离了。

    我们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很难达到完美的和谐,总觉得一个人做不到表里如一,就没有了所谓的人生。

    这就是一种分离的生活。

    吴均在他的《与朱元思书》中,曾经给他的好朋友留下这么一句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话不止是勉励友人,更多的是勉励自己吧。

    太多醉心名利的人,就是因为出走了太久,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如果心向往蓝天和自由,那么打开牢门的能力就会随之而来,因为牢门从来锁不住内心对美好前景的渴望。

    这就是选择过不再分离生活的勇气的信念来源。

    人们为什么不愿意过不再分离的生活?因为分离的状态让我们找不到心灵皈依的所在:我们身心达不到合一,我们与周围相处的环境无法完美融合,工作和生活不能成为支撑我们躯体前行的两条腿……

    因为爱得太深、太认真而不忍让其堕落。

    若浑浑噩噩倒也无可厚非,关键是从那个“沉睡的铁房子”中苏醒过来的这群人们,就需要打破它,驯化它,释放自己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做回自己,达到身心合一。

    帕尔默教授说,变革运动的起点几乎是无声无息的。在抉择的十字路口,一部分人让自我消失殆尽,一部分人坚守着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

    这是一种强烈的人生追求。

    要知道,一个人若不能做到表里如一,那人生就成了一种虚无。

    一个人可以留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但不影响为自己的生活寻找新的中心,这就意味着我们从精神上向体制告别,找到一个立足点——安身立命的根基,这样可以抵制我们不太欣赏、不太赞同的体制的价值观对内心世界的侵蚀和扭曲。

    一个个这样的个体,汇聚起来就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信仰的力量。这力量的根基是认准并要求实现人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

    是的,人们常常在“低头拉车”的迷雾森林里兜兜转转,忘记了自己的魂灵该安放在哪里,所以心很累,魂很累!…慢慢的特别厌烦这种身心俱疲状态。

    该停下来,“抬头看路”,体察内心,找到这种唤醒内心的力量,找到允许体制主宰自己人生的密约,解除它。

    就像小说里写到的,某一灵兽和主人签订了灵魂契约,终生不得解除。

    过不再分离的生活,就是要有这种魄力和底气,找到契约密码,解除它!

    虽很难,但请记住,我们遇到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

    从我们决定不再作茧自缚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摆脱了体质的束缚,获得了抗拒体制的力量。

    当你意识到你再也不能向有违自己正义感的东西妥协时,你对惩罚的理解刹那间就改观了,任何人对你的惩罚无论多么严厉,都比不上你因卑躬屈膝的妥协而给自己的惩罚。

    听,这些铿锵有力的话语,就是我们打破身心分离的底气。

    帕尔默教授举一个名叫罗莎的例子,她点燃了民权运动的星星之火,她是当之无愧的“过不再分离生活”的最生动鲜明的范例,她值得很多很多人崇拜。

    她敢于在种族歧视甚嚣尘上的时候坚持不给白人让座,并且坦诚不让座是因为累了——心累,累在一直屈服,屈服于种族歧视的政策而不敢正视自己的内心,这种屈服让她无地自容,所以她要改变,因着一颗义不容辞的心,战胜了自己的疑虑而采取行动——不给别人让座!!

    之所以说罗莎的例子值得我们深思,是因为有许多像罗莎一样的教师,他们深爱教育,不忍心看着教育现状继续“不尽如人意”下去,决定不再过神仙分离的生活,这才引发了教育改革运动,他们坚信教学的重要意义,并以献身教学为荣,他们每天的教学都是在坚守自己崇尚的是非观念而不是屈从于体制的清规戒律……

    一个个像罗莎一样的,不愿向有违自己正义感的东西妥协。

    这才是教育领域里的责任担当!

    一行禅师说“活在当下”,王阳明说“知行合一”,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告诉我们要设法让自己做事时沉浸于“心流”状态……

    这些“大牛”们其实都率先过上了身心合一的生活并尝到了甜头,这才向世人们发出如此号召,凡夫俗子一枚如你我,就应该践行帕尔默教授的理念——不再过分离的生活

    慢一点,再慢一点,等等落在身后的灵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再过分离的生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inosdtx.html